三、 加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 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
面对粮食生产的国内成本上升和国外竞争日盛,我们可能有的出路有两条:一是“筑高墙”、一是“强筋骨”。“筑高墙”这一选择难度很大,因为按入世承诺的条款,我国已成为农产品关税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后续的谈判也只可能是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但“强筋骨”却是可以而且应当牢牢抓住的。这首先就需要我们在加强对农业投入的同时,转变一些以往的既有观念。
长期以来,高产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目标,资源配置、科技投入、政策调控等措施手段无不指向这一目标。但是,就如同“增产不一定增收”一样,“高产”如果不伴随“高竞争力”,甚至是更高成本下得到的高产,那么在今后愈加全球化的市场中,就可能不仅无助于国内供应自给率的提高,还极有可能形成增加财政负担的高库存。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所以,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需要更多地着重于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和措施,比如,农田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农机、植保、农技服务的政府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开发适合机械作业、替代人力投入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我国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分之一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开发和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便携式、适合地区作业的农业机械显得十分重要。此类可以由政府主导和国内支持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目前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而不断下降的粮食产品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其符合世贸组织规定中不受数量限制的“绿箱”政策的标准,因此可以加大力度、持续进行,增强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有效供应水平。
2.增强统筹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
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我国具有大国效应,因此必须审慎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方式与布局,同时注重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集中进口的风险。目前,除北美外,南美、非洲、中东欧、东南亚等地都有很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进口地域的多元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给国内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对国外粮源的掌控能力,在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下,支持农业“走出去”,把推进农业“走出去”与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有机结合,提升“走出去”对象国的生产能力,为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进口渠道夯实基础,既要鼓励企业在国外通过直接租赁土地、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也要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厂、收购码头和仓库等物流设施。此外,还应积极支持中国粮食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建设,积极稳妥地直接参与国际期货交易,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价格话语权。
3.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贸易政策谈判
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应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谈判与协作。一方面,今后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多地需要考虑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积极主动地参与政策谈判,争取更大的农业生产国内支持的政策空间。同时,基于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的现实趋势,我们的关注重点也需由反对贸易保护和国内支持措施、增加市场准入等角度,拓展到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反对粮食出口限制、建立地区和国家间协作机制等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的议题,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制度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