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到位、不得法,这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话语,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巩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与信仰。当代青年虽然在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思想政治课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但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首先是教育不到位、不得法,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青少年的需求和兴趣脱节,难以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甚者还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一些学生往往是背条文,记概念,应付考试,考试一过则将其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没有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更谈不上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仰和价值观。其次是西方价值观和社会负能量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往往是学校讲理想信仰,社会却充满物质诱惑;老师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自媒体充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教材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西方说资本主义是“普世价值”。学校正能量教育被社会负能量稀释甚至颠覆,致使相当多的青少年不仅不能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识别、抵御和战胜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社会腐朽颓废思想,反而被这些思想一触即溃,反过来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生命力,陷入信仰缺失、思想迷茫的困境。
二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这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外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是青年一代。西方凭借其经济、科技和媒体传播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加紧向中国强力传播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西方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文化的渗透、影响、误导和熏陶是全方位的,从消费、饮食、娱乐、时尚,到话语体系、行为举止、价值追求、理想信仰,无所不包,无孔不入。受此影响,部分青年在仰慕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时不加辨析地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甚至盲目崇拜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文化渗透和对社会主义的抹黑、妖魔化,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一些青年思想中的存在空间。
三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这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深层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确立和巩固要求把公有制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它需要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上。在上个世纪,通过“一化三改”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但毋庸讳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其相伴而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开始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表现得异常活跃,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部分青年中的影响力变弱,在一定范围内被边缘化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