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依法治国的关键问题
依法治国,一方面要注重总体谋划,构建战略、策略、制度、举措的体系化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点面结合,牵住“牛鼻子”,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依法治国的重点工作和关键问题是法治建设中最紧要、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后,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就从“无法可依”的立法环节转向“有法不依”的执法环节,法治建设应更加注重和加强宪法法律实施。一是把宪法实施同宪法权威联系起来,强调执政党要把宪法实施作为一个战略,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二是强调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至上的权威,每项立法都要符合宪法精神;三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宪法实施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主体,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重要责任,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带头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
此外,提高立法质量、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推进法治反腐、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等也是当下法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抓住了这些关键问题,法治建设就有了具体的、可实施的路径。这体现了法治中国建设务求实效的取向。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开放的法治体系
我国法治建设正处在发展完善过程中,正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因此法治建设需要立足实际,在不断试点和实践中提出相应策略和方案,扎扎实实地解决法治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习近平同志强调抓法治建设不可叶公好龙,而要真抓实干;强调法治必须为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法治的方略、举措必须回应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具体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应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保障作用;又要针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等法治建设各领域各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方案。中国的法治建设基于开放的精神,广泛吸纳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在回应和解决中国法治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将不断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将不断丰富人类社会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开创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新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