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新农战史研究大有可为)
在世界范围内,近代以前的历史学都以讲述精英群体、重大事件为核心。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其中以农民占主体,却近乎默默无闻。近代以来,伴随下层民众在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中扮演十分突出的角色,他们开始进入历史学的聚光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诸多思想流派中,马克思主义重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这一与创造社会产品直接关联的社会群体,尤其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史学的“五朵金花”,是在历史巨变下,结合当时政治需要,从整体上审视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与核心线索的研究潮流。其中,农民战争史研究(以下简称“农战史”)以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及其历史作用的理论为指导,系统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战争,搜集、整理了大批史料,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农战史研究的开展,成为“五朵金花”中最靓丽的一朵。
农战史研究一波三折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战争史研究,与其他四朵“金花”一样,也走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文革”后,伴随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农战史研究开始反思以往过于政治化的教训,强调更为客观的学术研究,在粉碎“四人帮”之初呈现出繁荣局面。但步入80年代后期,西方理论思潮席卷整个中国学术,催生了大量新的研究领域、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在这种巨大的冲击下,农战史逐渐步入沉寂,从一门甚至影响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显学,竟变得门可罗雀。
刨除其中的政治色彩,客观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民战争史研究,将中国历史研究主体从精英人物、政治事件的研究,转向下层群体与社会结构,致力于从整体上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与特性。这不仅符合现代史学建构理论体系与整体框架的科学化潮流,而且具有相当强烈的建立中国本土史学体系的学术诉求。虽然在具体研究中存在以论代史、视野狭窄、方法单一等时代局限,但仍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向中不可忽视的成就。
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视角与成果上,收获巨大,但也存在过于追随西方史学的脚步、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硬套中国历史、研究主题琐碎导致的“碎片化”等问题,使中国史学传统愈来愈湮没的同时,关于中国历史大问题、主线索的讨论也越来越少,中国史学研究的本土化、主体化特色似乎不够明显。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中华文化走向了继承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再建中华新文明的历史转折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包括历史研究在内的中国学术,在很大程度上仍呈现盲目追随西方的倾向。一百年前“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情况,在相当程度上仍弥漫于新世纪中国学术的某些层面。如何建立反映中华文明现代嬗变及其崛起的理论体系,有意识地再造中华文化新内涵,是当代中国学人,尤其是青年学人的历史使命。
虽然农民战争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发生,但中国却是爆发最为频繁、规模最大、影响最巨者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一大独特之处,就是农民战争带来的周期性王朝更迭。相应地,农民战争是揭示中国历史核心问题与主要线索的视角之一,是整体上审视中国历史的视角之一,是揭示世界文明体系中中国文明历史道路的视角之一。故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新检讨农战史研究,是从整体上理解中国历史道路,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历史理论体系的必要方面。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越来越被卷入现代化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也是推动重新开展这一研究的现实需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