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致农战频发
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农民战争现象十分普遍的国家呢?这与中国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思想文化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东亚大陆是世界上最为完整而富饶的平原地带之一,而中华文明便产生在这一地区。广阔而平坦的地形,为农民战争的长途流徙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经济方式以农为主,为农民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主体人群。国家财政奉行农业财政,为此尽力实行“编户齐民”,将农民分散化,置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为农民易于摆脱当地官僚、商人的控制而联合起来提供了制度空间。宗教色彩淡化、世俗色彩浓厚的儒家文化,倡导立贤立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胆倡导,为农民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思想支持。可见,中国农民战争之所以十分普遍,与东亚大陆各种历史因素综合形成的地缘政治具有重要关系。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成因之一,是生态环境与农业财政的长期冲突。东亚大陆虽然十分富饶,但由于靠近大河,常有涝灾,远离海洋的广大内陆地区又常有旱灾,由此造成旱涝灾害经常发生,随之而起的瘟疫也时常弥漫于这一地区。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对农业经济冲击最大者,便是灾荒与战乱。每当灾荒发生时,农业经济便呈现局部崩盘之势,而国家财政也相应大受影响,为加强内地控制、边防建设,政府往往增加赋役,从而造成全国范围内农民群体压力增大,导致某一地区发生农民战争,全国各地一呼百应的情况。
虽然中国农民战争根源于农业经济,主体是农民,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领导者却往往是其他边缘群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对于这一点,以往的农民战争研究有所忽视。比如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为贵族后裔,刘邦为基层官吏;唐朝黄巢为盐贩;宋朝王小波、李顺为茶贩;元朝陈友谅为渔夫,张士诚为盐贩,朱元璋为出家的和尚;明朝李自成为驿卒,张献忠为士兵;清朝洪秀全为秀才。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农民由于依靠耕地为生,国家通过户籍、保甲、税收等政策,将之束缚于土地之上,因此农民群体在流动性及与之相关的见识、能力等方面,都有巨大欠缺。而与之不同,流动于农、工、商、士之间的边缘人群,在不断的流徙中,熟悉周边地理、颇有“识见”的他们,更易于进行造反的组织鼓动,并通过“均田”等农业平均主义口号,招徕农民加入,常出现农民战争的领袖并非典型农民的现象。
农战领导集团不仅有社会空间的边缘群体,而且还有文化空间的边缘群体。古代农民战争往往借助民间宗教发动起义,而这些宗教往往是被政权定为异端的教派。从这一角度来看,农战的思想动员,借助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边缘分支。而某些长期信仰异端宗教的宗教人士,在农民战争中常常会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古代农战领导者,还有来自地缘上的边缘群体,即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往对于边疆地区动乱的研究,很多时候也简单地纳入农民战争系列,视之为阶级压迫、民族压迫,而主要是阶级压迫的结果。这种过于强调从上而下的制度视角,显然无法认识边疆民族战争的全部内涵,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从边疆视角,从下而上地认识地缘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