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3)

“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3)

二、展望十三五:规划先行,行稳致远

回首十二五,辉煌成就将成过往;放眼十三五,光明新篇亟待开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常态”的战略刻画。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三方面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在为我国经济增长孕育新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老问题、新老困难、新老挑战,多方瓶颈待破解,形势喜人且逼人。例如,产业发展方面,如何扭转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局面?如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方面,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体系架构如何健全完善?食品卫生所涉及的“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从理顺产业利益链条、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层面得以全面保障?基本住房等80、90、00后关心或将面临的问题如何缓解?体制改革方面,新一轮财税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如何全面深化?……凡此种种,千头万绪。

为有效应对新常态、迎接新老挑战,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渐明确了“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顶层设计。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为完成“第三步走”蓄势;全面深化改革是基本方略,旨在补短板、解瓶颈;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两大保障,旨在固国本、强党基。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拉开帷幕,万众瞩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在付诸审议。规划纲要将成为中央立足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治国方略、勾画未来五年我国发展蓝图的“总剧本”。在其中所涉及的众多经济社会发展议题中,关系我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三条主线格外引人关注、值得期待。

第一,拉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伴随我国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进一步推进改革应秉承“拉长板”与“补短板”相互结合的逻辑,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利益链条,推动协同发展。着眼现实国情,我国在长期经济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宏观调控、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开发性金融等方面比较优势和长板,同时四方面发展短板应予特别关注:一是结构失衡,表现为区域、城乡、产业、行业、群体间发展失衡,我国持续推进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是在补区域发展的短板,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补城乡发展的短板,精准扶贫则是在补弱势群体发展这一短板;二是基础薄弱,从经济体的角度表现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性农户等小微经济体(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运营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困扰;三是资源生态,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悄然取代资本技术约束,上升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如何在挖掘金山银山的同时保住绿水青山值得深思;四是民生及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保险、基本住房、基本教育等方面既关乎广大民众的民生福利、社会和谐安定,也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题中之义,必须在明确政府兜底底线的前提下致力构建财政资金的长效支持机制。综上,“拉长板”与“补短板”,共同构成了现阶段财政税收、收入分配、货币金融、国有企业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推进的逻辑起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