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考核变化的新趋向(2)

官员考核变化的新趋向(2)

在考核工作透明度上,官员考核“对内不对外”“对上不对下”的现象有所减少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官员的选拔权实际上主要掌握在几个主要的上级领导手上,换句话讲,官员要想晋升必须首先得进入到上级领导的“视野范围”,而组织部门则根据主要领导的意图,依葫芦画瓢,用规定的考核办法走一遍。尽管考核办法中也有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等方面的规定,但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来讲,由于对这些候选人的个人信息并不十分了解,通常也无关乎自身利益,因此基本上属于“局外人”,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多数情况下只是“走个过场”“走走形式”。因此,现有的考核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想要晋升的官员基本上还是抱着“对上不对下、对内不对外”的心态。

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当前反腐持续高压的态势下,各级党政机关的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官员的行为更加规范守法。这些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为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多样化的渠道,为干部监督工作以及考核官员的“画像”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准确的信息。此外,下一步是否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本级人大、政协监督政府的作用,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绩效报告和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结果,交由地方人大审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以就考核结果提出相关质询。加大政府绩效考核和官员考核的公开和透明力度,不仅为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和评价政府及其官员绩效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会大大减少现行政府绩效考核中时常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提升考核结果的公信力,降低考核成本。

当然,作为世界性难题,官员考核仍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就目前我国的官员考核体系而言,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一是如何在坚持新形势下中央对官员考核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官员考核指标体系,使考核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如何处理好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与班子成员考核之间的关系;三是如何针对不同核心功能区,官员考核指标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四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避免官员考核的失真问题,等等。总之,做好官员考核工作在中国意义重大,但也充满着各种挑战。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心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