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服务“不打烊” 为民服务新作风

政府服务“不打烊” 为民服务新作风

【事件介绍】

政府服务“不打烊”(深化改革的基层创新)

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位于贵阳市中心,由省展览馆改造而成,与它在这里一起运行的还有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前,省展览馆每年举办多场展会,收益着实可观。如今,不但没了进账,为了确保两大中心的运作,还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这也足见贵州省委省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心。

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自从去年12月17日正式运行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省本级具有行政审批权的56个部门和306项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集中到中心公开办理,可谓 “大厅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

与政务服务中心相对应的,是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数据”,不仅涵盖了全省所有市(州)、县(市),而且几乎穷尽了所有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不管你在贵州的哪个地方,只要登录这个网站,要办什么事,需要提交哪些手续,填写哪些表格,怎样填表,多少天办结,行政审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所有答案清清楚楚,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办妥。群众说,以前“往上跑”,现在“网上跑”。

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一扇门办全部事,一张网办全省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打烊政府”。

“只挂号不看病,那不行!”

不过,要说这50多个“权力部门”、300多项审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一切顺顺当当,所有的人心情舒畅,并非事实。无论是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荣,还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洪,他们都不止一次提及“博弈”“割肉”。

“坐在自己的部门和处室,企业群众找上门来办事,心里不免会有权力观念。现在,坐在偌大的服务大厅,心里必须要有服务意识。”省政务服务中心同志感受颇深,说白了,在一些人看来,审批权是一种“宝贵资源”,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用来“寻租”的,于是也就有了“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也就有了“穿着衬衣来申请,穿着棉衣来取证”,当然,也就有了各种腐败。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几十个部门、近200人在一个大厅服务,不仅互相之间有监督,所在部门也有监督,服务中心还有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也会一起跟进,显然,权力装进了“笼子”。所谓“割肉”,盖源于此。

“博弈”也由此产生。有的部门问,我们的一些审批项目涉密,能不能不进中心;有的部门说,我们派一个同志到中心,把待审批的材料收一下带回去……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省委省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应进(中心)必进(中心),应上(网)必上(网),一个也不能少!”这让政务服务中心的同志腰杆很硬。

一些人心里有疙瘩,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同志就逐个部门沟通,中心还把所有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汇编成书,分送各个部门。“你说不进来,请你提供法律法规依据!”这是法律专业出身的李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派个人来把材料带回去”当然也行不通。“那样我们中心不成了收发室了吗?如果‘只挂号不看病’,我们这个中心还有多大意义?”

少了“不痛快”,常嫌“不够快”

从博弈到磨合,从磨合到融合,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越来越顺畅,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效。有“3个100%”为证:所有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多数审批事项实际办结时限仅为法定时限的10%;省级审批事项网上可申报率100%;服务对象满意率100%。

“头发又白了好多!”省质监局窗口首席代表汪智慧和她的同事忙个不停。该局涉及行政审批的有6个处室、14个环节、15个人,现在集中到一个窗口,环节压缩到4个、人员减少到4人,怎么能不忙呢?“有人说我是服务大厅的‘厅长’,言下之意我权力很大。事实上,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权力,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中心运行10个月,汪智慧已经连着5个月被中心评为“服务之星”。

如今在贵州,省、市(州)、县(市)都已建立起规范的政务服务中心,县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就连村里也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

更重要的是,不仅有形的服务中心建立起来,无形的服务意识也扎下根来。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心里没有了那么多“不痛快”,倒是常常觉得自己还“不够快”,他们还在优化程序,让办事流程再简化、再提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