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态度鉴往知来

用科学态度鉴往知来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贯穿着历史思维,闪耀着历史智慧,彰显着宽阔视野。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览过往,而且有助于我们镜鉴当今、开创未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科书、清醒剂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无论升平之世的经验、衰乱之世的教训,还是悲惨历史的记忆、大国崛起的辉煌,都蕴含着真理和规律,可以为我们向善向好提供动力。历史孕育着宏大能量。回首看历史,可以从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强化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创造力;睁眼看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静心学党史,可以从党和国家发展脉络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历史经过时间沉淀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历史就像千里江山,只有站在时间的制高点上,才能把握全程、了解全貌。回望历史,要清楚看到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文明瑰宝,也应主动辨识夹杂其中的泥沙糟粕;要清楚看到近代以来痛彻心扉的历史磨难,更要汲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大力量;要清楚看到我们党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也要深刻感受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惨痛代价;要清楚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应清醒认识奋斗历程的曲折和艰辛;要清楚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更要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判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这立起了尊重历史客观性和连续性、融合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把握历史规律性和时代性的评判尺度。评判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主观臆断,不能任意打扮,不能抛开时代条件随意假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难免出现波折和曲折,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态度,始终坚持客观分析问题、坚决纠正错误,努力“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些重要论述,道出了中华民族牢记历史屈辱、历史教训的铮铮誓言和清醒头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百年屈辱和亡国灭种危险,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思想麻木和精神懈怠;不能忘记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累累血债,坚决反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和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不能忘记频频战火带来的苦难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和平与统一、稳定与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铭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也不是沉溺于历史苦难,而是要从中反思沉痛教训、塑造民族精神,凝聚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激发继续前进、更好前进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