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近代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肩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开辟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进步、大发展,使我们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今天的道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只有把握历史规律,尊重历史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国家和民族才会充满希望、拥有未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这一鲜明立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不忘初心的大智慧、大胸怀。不忘本来,就是要牢记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根,厚培道德沃土,延续民族血脉,培育中国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奋斗史,用红色基因铸魂,正确认识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党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成就和艰辛探索,倍加爱护和珍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就是要牢记新中国的发展史,深刻把握“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把握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接续发展,开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重要观点,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过去、承载现在、昭示未来,它是一种民族基因,薪火相传、世代永继,凝聚共识、培塑信念;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春风化雨、细致入微地滋润万物、抚慰心灵;它是一种民族血脉,延续着我们生存之根、发展之魂。几千年来,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精神志趣和人生追求,涵养了中国人世代秉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它依然是凝聚民族意志、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精神纽带。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应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中华文明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以恢宏大气的政治思想、平和中正的哲学智慧、凝心聚力的道德规范、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催生与伟大事业相称的时代风尚、与大国崛起相应的文明风范。应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延续中华文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的气度,以协和万邦的胸怀汲取异域文化营养。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摒弃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的极端思维,扎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着眼中华大地的文化积淀,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推动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