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中国观改变了吗? (2)

欧洲人的中国观改变了吗? (2)

法国:对中国崛起心态微妙

英德与中国的走近,也让法国不甘落后。11月初,法国总统奥朗德将访问中国,引发法国各界的期待。

过去的十来年中,中法之间经历过友好,也曾有过矛盾,如今的法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呢?在法国,媒体对普通民众的世界观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于是,法国民众总是在媒体构筑的“镜面”下,被引导着感受和认知中国。

法媒报道中国比以往客观

十多年前,记者首次常驻法国,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为负面,中间也夹杂着不少意识形态的偏见。虽然也有正面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容,但数量较少。

不过最近几年来,情况正在悄悄改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法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在法国几大媒体的网络版,有关中国的报道几乎天天可见。以法国最大的报纸《费加罗报》为例,涉及中国的报道比涉及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报道比例高出不少。

尤其是最近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法国媒体也给予了广泛报道,其中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联手拿下英国核电项目更是被高度关注,认为这对法国的核电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法媒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报道远多于政治领域,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报道多于国内问题。在这些报道中,法国媒体基本以事实报道为主,评论较少。《费加罗报》《回声报》等主流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重要动向进行及时的报道和分析,为法国决策者和企业家提供重要资讯。

不过,向来高傲的法国人对待中国崛起的心态十分微妙。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合作,另一方面又难以真心佩服这个他们认为的“暴发户”。所以,法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崛起时往往是一副酸溜溜的基调——一边引据大量图表数据事实夸耀中国的发展,另一边无处不藏着隐晦的鄙夷,诸如频繁地把中国称为“中央帝国”,不竭余力地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处境艰难的廉价劳动力、高效的模仿能力甚至盗版能力联系在一起。不过法国媒体一向喜欢讽刺和批评,很难说人好话,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政商界对华要友好得多

在法媒的渲染下,不少法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仍难以改观:“中国制造”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满大街中国游客的行为并不与他们的财力相符;面对中国的发展,一些法国人也感到“害怕”。不过,如今法国普通百姓也已经开始渐渐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认识到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可以给法国带来机会。

相对媒体而言,法国政府对中国要友好得多。今年8月16日,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几天后,远在1万多公里以外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致信中国外长王毅,提出如果中国需要的话,法国可以立即派遣一支民事安全(指保护民众安全的预防与救护措施)队伍前往中国天津,帮助救灾。法比尤斯在信中指出,爆炸事件是一场真正的灾难。法比尤斯向遇难人员的家属表示最诚挚的哀悼。他指出,在这个悲剧性的情况下,法国向中国人民和政府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

而法国商界对于中国,更可谓是热情高涨。在阿尔斯通水电部门,从车间负责人到部门总管,言必称“中国”;在埃菲尔铁塔旁,法国酒店巨头雅高和中国华住集团宣布互相持股,开启中法酒店业经营合作的新形式;在达索航空公司位于波尔多的生产基地,该公司总裁埃里克·特拉皮耶郑重声称,达索公司高度重视中国私人飞机市场。事实上,达索于今年年初首飞的猎鹰8X高端商务机瞄准的客户群,相当一部分就在中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