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中国观改变了吗?

欧洲人的中国观改变了吗?

近期,英、德、法这欧盟的“三驾马车”不约而同地与中国开展高层互动,意味深长。事实上,十年前中欧关系也曾一度紧密,但随着人权等话题的甚嚣尘上,双方正常关系一度受到干扰。那时的欧洲意气风发,对正在追赶路上的中国,虽好奇,但心存优越。如今,在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后,欧洲遭受重创,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务实的欧洲人再次抓紧中国的手。此时的欧洲人,虽骄傲,但已开始懂得聆听与包容。十年的时间,给中国带来巨变,也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新的中国冲击波。

5月31日,中国驻希腊大使馆,中希两国儿童在首届“中华杯”少儿才艺大赛决赛上表演节目。新华社

德国:对默克尔访华期待高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本月29日至30日访华。正如德国科学和政治基金会的专家纳迪娜·戈德哈特所说,“中德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两国日益紧密的贸易关系”。在德国人眼中,中国无疑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巨大的市场。对这个遥远的国度,德国人充满着好奇,也并未掩饰自己的野心。

不完全认同中国传统理念

本报记者曾经街采过一些德国人,问他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各种动物都吃,有人说中国人口众多,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已经超过德国,更是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有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觉得清早在公园打太极是一种健康无比的生活方式;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前,很多德国人就已经觉得传统中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还有去过上海的德国人瞬间被这座城市的繁华所震惊,甚至认为与之相比德国简直是“大农村”。

当然,生活经验和文化差异,导致了德国人并不完全认同中国人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很多德国人都宁愿周围的生活环境多一些传统老房子,有历史感,也不愿住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环境中;宁愿用最老土的手机,也不愿冒着信息安全的风险去追最新款智能终端的浪潮;很多人在被问及新年愿望时,绝口不会提“恭喜发财”,反而觉得钱赚得越多,会越辛苦。过得快乐,钱够花就好。

在中国,许多孩子从小被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长大要有出息。记者就这个问题也问过德国朋友,他们倒是觉得长大了之后就独立了,和父母的“面子”关系不大,自己过得开心就好。工作不会去考虑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更加强调个人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有些德国人会觉得中国的约束太多,二十几岁的青年男女仅仅是因为“到了年龄”而被家长催婚或者逼婚,这在德国是很少见的。三十多岁仍然未婚但也不觉得有任何罪恶感的德国人大有人在。而且在德国,两个人在一起并不一定要结婚,伴侣关系也受法律保护,而且即使结婚也不一定要小孩。总之,德国人看待中国“传宗接代”的理念,是对自由意志的一种约束。

合作共赢是最佳也是唯一选择

不过,无论中德两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差异有多大,经济利益还是放在首位的。2014年,中德贸易额达到了1500亿欧元,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技术引进和投资来源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这次习近平主席访英,带去了近3000亿人民币的大订单。英方按照皇室最高礼节鸣响礼炮迎接,也能看出西方国家对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的重视程度,中英关系也随着习访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德国对默克尔总理月底访华的效果也有着很高的期待。而近期中国与欧洲英法德三大国外交出现高潮,欧洲几个大国相互之间似乎也在铆着劲,尽可能地加强与中国的贸易联系。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第一总经理贝诺·彭泽博士10月2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我们期待默克尔总理的访问能继续加深德中双边贸易关系,使两国能从中获益。”彭泽表示,默克尔的此次访华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两国在创新工业领域的合作,并促进和推动生产链的数字化合作。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约翰内斯·卡杜拉表示,默克尔总理本次访华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人民币汇率下调给德国投资者和德国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中德之间的发展态势,驻德大使史明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德位于“新丝绸之路”两端,也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已加入亚投行并成为出资最多的域外国家。德政府、经济界及研究机构正积极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如何开展具体合作。双方既可加强双边合作,也有能力、有条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因此,在德国人的眼中,即使和中国有再大的文化和思维差异,在中欧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合作共赢将会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