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民生发展如何面对“三个陷阱”(2)

“十三五”时期民生发展如何面对“三个陷阱”(2)

2.拉近城乡及地区差距:跳出“贫困陷阱”

【数据】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累计减贫逾7亿人。近两年减贫近3000万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迫近,扶贫、脱贫面临着一场大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可分为两种——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因为贫穷,许多人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向上发展的机会缺失。

如何使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是未来五年的重要考题。贫困不只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能力低于基本生活水准,更在于机会的丧失。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意义深远。

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人均GDP达15843美元,而西部的青海、贵州仅为6390.9美元、4213美元,分别不足上海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减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是关键所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山东、上海、河南、重庆、江苏等省市公路网密度已高于14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西藏和青海仍不及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铁路网密度已超过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欧盟水平相当。而新疆、青海、西藏三地区铁路网密度仅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29公里、0.26公里和0.04公里。

此外,从衡量一个地区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看,到2013年,东部地区R&D经费投入达到8370.6亿元,中部地区达到2055.6亿元,西部地区仅为1420.5亿元。

拉近城乡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才能跳出“贫困陷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的“公共性”。200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8.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40%。2013、2014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转移支付稳步增长。此次“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这对于补短板、促均衡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