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避免“高福利陷阱”
【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23个地区上调了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今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深圳、上海两地最低工资水平超过2000元,分别达到2030元、20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依然是北京,达到18.7元。贵州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600元,江西一类区域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530元。
虽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却有所增加,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表明各地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围绕养老保障,目前已经有至少13个省份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在过渡性养老金发放问题上,各地对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坚持保低限高;围绕住房保障,截至9月底,我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85万套,基本建成625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2%和130%,目前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已达到3915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未来五年,各项民生保障将进一步加强。“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都贯穿了“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
“尤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两个‘更加’都很有针对性。”苏海南分析指出,当前我们仍存在较大的收入落差,两个“更加”中的“更加公平”正是看到了当前的问题所在;“更可持续”则体现了科学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掉入“高福利陷阱”。
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阶段、量力而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分析指出,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0%,有的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近50%。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一旦经济增速放缓,财政不堪重负,当政府为了维持高福利而不断举债时,这种高福利模式就可能酿成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施政的核心,它事关民心向背、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实际,循序渐进。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等目标之前加入了“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定语,寓意深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