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美国智库(3)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美国智库(3)

第三,越反越恐是如何造成的?

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普通老百姓发出了一个疑问:“他们为什么恨我们?”在美国主流舆论的长期影响下,老百姓一直相信美国正在世界上从事正义的事业,要把民主、自由推广到全世界去,为此老百姓也显得很慷慨,并做出了牺牲。但如此慷慨的结果却招来了怨恨,甚至招来了杀身之祸,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恨我们?”智库并没有给美国人一个满意的回答。然而,在新保守派控制的舆论引导下,美国发起了“反恐战争”。当时要煽动战争很容易,世贸大厦的悲剧激起了巨大的民愤,战火一点就着。在这个时候需要冷静的思考。但是,有几个精英想过:为了反恐,一定要发动战争吗?一定要用航空母舰和远程导弹吗?他们想过没有:美国军队将进入的中东地区,是个有着什么样社会结构的地区?那里潜在的宗教、教派、民族、部落和国与国之间的宿怨,会在美国的炮火下发生什么震荡和剧变?当时反对战争的声音实在很微小,几乎看不到仗义站出来“死谏”的人,媒体一片喊打。

美军几乎是在盲目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入了阿富汗和伊拉克,10多年过去了,恐怖主义反而更加猖獗了。近年来美国智库才有一些反思文章,埋怨当权者太鲁莽、太情绪冲动、太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了,但他们也没有解释当权者为什么会如此鲁莽?那些应对这种局面负有重大责任的新保守派精英,现在依然在名牌智库里摇唇弄舌,他们有后台,不怕丢了饭碗。

第四,英国女王之问触到了经济学家的痛处。

2008年发生金融和经济危机后不久,英国女王发问:为什么经济学家没有预见到?这一问,触到了学者的痛处,让他们不知如何回答。

当代的西方经济学非常发达,但如此发达的经济学不但不能阻止经济危机的发生,连预见它大概何时发生也不可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西方的经济学门派很多,一般人看不懂,但说白了,主要分两派。一派主张放手让资本家赚钱,政府不要去管,至少是越少管越好。资本家赚了大钱,老百姓自然会沾光。另一派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发展起来的,主张政府还是要管,特别是管好分配,免得社会矛盾过于尖锐。但怎么管?也不甚了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前一派理论越来越得势,很多智库在富人隐性资助下,大力鼓吹新自由主义,主张对富人减税,压低福利,让工会边缘化。近30多年来,美国顶端富人暴富,底层穷人生活困难,而代表美国梦的中产阶级的收入不升反降,这就是新自由主义带来的恶果。

这种新自由主义超越了道德底线,在金融业上反映得最为明显。在资本主义初、中期,银行是依靠工商资本生存的。到了晚期,银行已经坐大,工商资本不得不依赖银行,而金融家对于社会总利润的瓜分到了贪婪的地步,热衷于钱生钱,醉心于虚拟经济,而不是推动实业的发展,这就为危机埋下了祸根。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吹鼓手,不但在国内鼓吹,而且要求世界各国都金融自由化,以方便大鳄自由地抢劫别人的财富。亚洲、拉美的金融风暴就是这么刮起来的。而他们鼓吹金融自由化的旗号却是:民主、自由、平等。智库中的这些吹鼓手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还是金融家的帮凶?

同样是这些学者,当发展中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他们坚持新自由主义主张,坚持“华盛顿共识”,要求采取紧缩政策,放任企业破产,实行私有化,减少福利。而当美国遇到危机时,却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让印钞机加速转动,把灾祸转嫁到老百姓和其他国家头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议论起这种双重标准时都愤愤不平。

第五,对本国的积弊束手无策。

美国国内的社会问题都是明摆着的,最尖锐的是种族歧视、枪支泛滥、医保和福利保障不公平等。但怎么来解决呢?这些问题积弊已久,根深蒂固,民众天天在喊,政府天天在说,议会无休止地讨论,智库有什么良策呢?几乎没有。黑人青年还在被枪杀,校园还在不断发生惨案,医保问题卡在议会和最高法院,人民似乎只有等待。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写了《衰败的美利坚——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一文,颇为引人注目。但细读全文,他只讲了现象,对根源没什么分析。他希望要有一个强政府,把它放在法制与议会问责之上,但如何才能有一个强政府呢?他没说。文末他说:“归根到底,国内政治弊病已经顽固不化,很难出现富有建设性的改革,美国政治衰败还将继续下去,直至外部震荡催化出真正的改革集团,并付诸实践。”对于这段话不知其他学者会有什么解读。

(作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