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生活、青少年改变中国。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思考方式。“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的快车越来越深度的介入、渗透大众的思想、行为,甚至演变成“看得见”的线下破坏力,神似“茉莉花革命”的提前预演。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大多会被“接地气、接网气”地包装成娱乐消费产品,借以丑化英雄先烈和历史人物。例如称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孔子是丧家犬,等等。内容也须有所差异,但“进攻”方式、“娱乐”形式、诋毁手段、抨击目的,都是一致的。青少年是国家的基础,是国家的未来。当下,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77亿,占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占中国全体网民人数的42.7%,是互联网舆论场上的第一大活跃用户,亦是“历史虚无主义”花大力气希望“攻克”、“占领”的最重要群体。颠覆青少年,就可能颠覆中国;毁灭三观,就可能毁灭中国。无论是香港的“占中事件”,还是山东的“候继森事件”,都隐约能够看到境外势力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煽动青少年传播网络戾气,乃至促成规模性的线下群体性事件。臭名昭著的“纳年纳兔纳些事吧”更是成为了生产“历史虚无主义”虚拟产品的聚合平台,根据早期网络曝光,最高峰时“纳年纳兔纳些事吧”曾有1.5万名青少年同时上线,其破坏力之巨大、严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娱乐改变生活、舆论改变中国。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偏概全、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却是“历史虚无主义”最惯用、最管用的手段手法。通过随意剪裁和拼凑史料,添油加醋放上“娱乐”的佐料,再通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媒体、网络大V传播,一道“雷人的、鲜艳的、迷惑的、具有颠覆性的”文化大餐就被端上了网络,而互联网的“快阅读”属性使得绝大多数网民并不会、不懂、无心去甄别信息的真伪、优劣,甚至成为传递伪劣“二手货”的渠道,不经意间成为了幕后势力攻击党和政府、文化正统的炮灰。例如,博客、微信传播的老段子“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晚清中国所遭受的滔天大祸都源自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不懂得因势利导忍辱负重,才让中国遭惹大祸。中国历史上,论起祸国殃民,林则徐绝对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夺得状元的桂冠……”利用谣言夹带私货,粗看貌似是一条略带分析的“观点帖”,实际上却是抨击中国政府和共产党信仰的舆论炸弹。“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颜色革命”利用互联网、利用舆论煽风点火,已经是西方势力的常规性“武器”,西方的“意识形态转基因工程”在各种正义凛然的“概念”包装下,悄然在世界各国布局、渗透,利用带有“娱乐”属性的新鲜舆论对他国国民进行“洗脑”。通过电影、美图、文字,甚至音乐、雕像等各种“文化武器”、“舆论武器”以“润物细无声”地高端宣传方式推中国墙、凿中国船,是“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侵略的最终目的。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文化的延伸。“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互联网进行逆袭,已经是党和国家、清醒的网民看得见、看得透的文化侵略产品。“历史虚无主义”一旦促成大规模的线下群体性事件,将是对中国执政基础的蚕食和颠覆,更是对中国精神、中国风骨、中国品格的侵损,后果不堪设想。互联网上,无论是热衷于美化、拔高慈禧、琦善、李鸿章、袁世凯等一类的历史人物,贬低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等历史英烈;还是以“反思历史”为名,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再或者是披着“营销”的外衣,娱乐赖宁、邱少云的“烤肉”,黄继光的“靶心”,雷锋的“时尚SHOW”,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具体“产品”。一旦人们接受了、娱乐了,都会成为怀疑历史、进而怀疑现实,削弱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潜在破坏力。
“仗已经打起来了”,未见刀枪、硝烟甚浓,这是一场无形的、惨烈的较量。强大的、有资本的、有资源的对手有备而来,我们是束手就擒、任由踩踏,还是厉兵秣马、血染衣袍?网域就是疆域,网权就是主权,“9.3大阅兵”彰显的不仅是国防实体力量,也在彰显国家对网域、网权的守卫力量。历史绝不能成为任人揉捏的泥巴,对于随意解构历史、歪曲真相,肆意兜售“历史虚无主义”,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当站起来,坚决抵御、勇敢反击。
中国网域,一寸不让;捍卫网权,舍我复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