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办好大学?(2)

如何真正办好大学?(2)

简政放权为高校松绑

“什么时候评价别用工程的数字来衡量我们办学,这就有希望了。”在一次基层调研中,李卫红委员遇到一位老校长,他的这番话让李委员印象深刻:“现在的指挥棒太单一了!简单化、一刀切和形式主义的评价体系,让学校苦不堪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委员的发言题目旗帜鲜明:“简政放权,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发言也是直言不讳:“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过多、过细、程序复杂,它的人手又不够,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使得许多该做出的决策迟迟做不出来,该给的预算迟迟不能到位,从而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贾庆国说:“高校校长根本没有多少发挥管理者作用的空间,必须简政放权,高校才能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校长,才能够更好地从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才能更合理地分配科研资源和改善研究质量,才能大幅减少浪费。”

陈群则感慨:“在中国做大学校长,一方面非常辛苦,因为需要面对各种专项计划的竞争,各种指标要去追赶,你头顶上有很多指挥棒;另一方面又很简单,因为你只要跟着这些指挥棒走就行。”他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留给学校的领导发挥空间是有限的,使得高校办学会逐步出现同质化的趋势,也使得高校很难结合自身的传统和社会需求来专心办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陈群认为,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对高校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也都在对高等院校进行评估,也都根据绩效进行资金的分配,但是过于频繁、量化、指标体系过于繁杂的评估会引发很多的问题。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改革评估方式,强化综合评估,延长评估周期,优化评价体系,尤其是应该科学区分投入和产出的指标,建议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大学管理制度,建立和校长任期相对应,与学校下一轮获得综合投入相关联的综合评估,使得高校在一个建设周期里专注于内涵建设,来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委员则认为应改变现行的财政拨款使用机制,目前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相对简单粗糙,不能考虑学校的实际办学成本,缺少对高校的合理分配、定位,绩效评价标准和公开竞争机制存在高校身份互换,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他建议在现行生均综合定额基础上,根据物价变化,建立高校生均拨款定额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研究生生均差别拨款机制。特别是加大基本支出在财政拨款当中的比重,扩大高校统筹安排使用经费的自主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拨款的精细化管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