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育人
“有些高校前三年教学方式呆板、内容陈旧,课堂成了抹杀创造力的流水线;第四年纯属放养,或应聘、或考研,毕业设计纸上谈兵,专业实习走马观花。国家没有法律强制,社会不愿协同育人,学校缺乏动力能力,创新人才培养何来保障?”座谈会上,马德秀委员的发言,带着冲劲。
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近年来引得不少用工单位吐槽。几位委员在发言中都提到,这与高校教育脱离实际的人才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人力资源关系到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委员们针对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许多新锐意见:应针对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高校与产业、行业、企业深度结合;要研究国家区域产业发展、预测人才需求,通过政策导向倾斜投入,倒逼高校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行业企业要主动参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同时,社会要在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实践的机制上求创新,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制度突破和文化氛围,共同培育经得起社会考核的人才。
“没有高水平的应用型高校和高质量的生源,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朱和平反问,“我们曾经有过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高校,可惜他们都转型为学术性型综合大学了。”
朱和平认为,应用型高校关键在特色,要形成特色则需要历史的积淀、行业背景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相对于学术型大学,其实应用型大学建设难度很大、投入高、周期长,并且需要建设实践的平台。
“是时候搞好顶层设计了,应下决心拿出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下决心要压缩学术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模,特别注意安排部分‘985’‘211’高校整体或部分转为应用型高校,重点是与行业对接,解决前瞻性、前沿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校。”朱和平建议。
教师是教育之本。作为座谈会邀请的权威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关注的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有专任教师150多万人,其中110多万人是过去10多年间扩招后补充进来的,教师队伍明显呈年轻化。他们“研究生学历多,高级职称少;学习时间长,实践经历短;在校经历多,对社会了解少;教学有热情,执教能力不够强”。
瞿振元建议国家应在“十三五”期间,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为期5年的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对中国国情和实践的体认;在继续支持少数拔尖人才成长的同时,采取特殊措施,认真解决广大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我们提倡创新创业,但如果一个学生连本行业的情况都不了解,他们怎么创业、怎么创新?”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委员关注的是大学生培养的实习实践环节。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大学四年,文科学生实践不得少于15%,理工农医不得少于25%。“但是目前为止,试问哪个学校落实了?”
刘建平认为,应进一步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高校培养人责无旁贷,但企业、社会都有培养人的责任。“现在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习实践的环节落实不了。”
刘建平建议,国务院或相关部委联合出台政策,采取一些发达国家的方法,比如企业接收学生,可以抵扣税收,国家可以给予相应的补贴,必须要给予最低的工资标准等。政府、社会、高校一起搭建一个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这将对国家的创新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