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刘立志 魏志奇
嘉宾:
张岂之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杨凤城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专家·语萃
张岂之
中华文化公正,不偏激,它不排斥对人类有益的文化,孔子很早就提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提出要包容,要相互吸收相互学习
必须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基本命题和我们的时代结合起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
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华大地之后必然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相结合,首先要“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才能成为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论识工具”
90多年来,我们尽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线过程,但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杨凤城
抗日战争时期,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我党高扬爱国的旗帜,动员民众抗日。而爱国主义往往离不开对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又专门阐述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离开了传统文化便无从谈起
陶文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在革命时期为了推翻旧政权,在当今共产党当政时期,这种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既要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传统文化的保守、向后的一面,又要注意吸纳历史上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矛盾
理论周刊: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就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矛盾的。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国实际,既包括中国的现实斗争实际,也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最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汲纳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它根植于中国土壤,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拥护的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90多年来,我们尽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线过程,但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