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中获取启示(4)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中获取启示(4)

——兼谈如何看待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板块式拼接,而是化学式反应,生物式融合

理论周刊:关于二者的结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陶文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要不要结合、能不能结合,这不是问题。前面所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加以证明。问题在于如何结合,结合的方式、结合的程度等等。

结合一词很微妙。如果两者完全相同,就用不着结合。如果两者完全不同,则根本结合不了。结合在于寻找两者的贯通和互补之处。以上的外国与中国、现代与传统、革命与当政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差别、重要矛盾。两者的结合就是根据治国理政的需要,从微观、中观到宏观探寻内在的机理和具体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板块式拼接,不是积木式地叠加,不是物理式混合,而是化学式反应,生物式融合。各个具体方面如何结合,还是一个探索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的中国化,还是任重道远的过程。

总之,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的论述,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继承发展的正向关系的厘清,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经典论述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当给以总结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1957年,周恩来在杭州群众大会讲话时说:“‘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是完全应该的,孔家店是要打倒的。可是现在对孔子就应该全面评价,对他的一些好的地方,就应该给予肯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