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中获取启示(3)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中获取启示(3)

——兼谈如何看待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如何“批判继承”,是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

理论周刊:如果概括一下的话,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哪些基本原则?

石仲泉:首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是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如何“批判地继承”,通过改造后“充分地利用”,是长期困扰学界的一个难点。就学术研究而言,至今仍存在简单化地“一分为二”,或贴标签后全盘肯定的现象。再次是古为今用,百花百家。毛泽东具体运用历史文化来“古为今用”也有很多好的例子。比如他对枚乘《七发》的阐发就很典型。枚乘,苏北淮阴人,汉文帝时为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之臣。《七发》是写给吴国的贵族们看的。毛泽东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骚体文,并有所创发。“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七发》的气氛颇有批判的色彩。文章开篇“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一开头就痛骂上层统治阶级的腐化,抨击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是生病之根由。“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毛泽东认为应当引以为鉴戒,作古为今用地发挥道:“这些话一万年还将是真理。现在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无论是知识分子,党、政、军工作人员,一定要做些劳动。”

张岂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要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出与我们时代的精神相结合的东西,就是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基本命题和我们的时代结合起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仁者爱人。什么是仁者爱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500多年前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老师讲的话,今天对大众还适用,还符合我们今天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中华文化时,还用了一个词:中华民族具有“修复力”。什么是修复力呢?我的体会就是《左传》里讲的一个故事,国家有灾难了怎么办?大家来解决这个灾难,“多难兴邦”就是民族修复力的一个重要命题。还有历史书里写的愚公移山,也是民族修复力的艺术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有的借鉴了人类的优秀文化,像法治、平等、自由,但也必须借鉴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敬业、诚信、友善,才有生命力。

当今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理论周刊:前面说过,当今时代出现了“国学热”、“传统文化热”。这给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提出了什么新的时代要求?

陶文昭: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须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从来就不是为结合而结合,不是进行纯理论推导,更不是书斋中的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在不同的阶段,为了不同的目的,两者结合的内容和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在革命时期为了推翻旧政权,这种结合主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抗的要素。在当今共产党当政时期,这种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论周刊: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出发,二者在结合中如何寻找切入点?

陶文昭:从治国理政出发,当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处理好关系,找到结合的切入点。

第一,外国与中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不仅在地理上是西方的,而且从文化源头也是古希腊以降的西方传统。如果更具体一点,这个西方指西欧尤其是英法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中外思想之间的张力。对外来思想的态度,无非是接受或拒斥,进一步说就是接受到什么程度、拒斥到什么程度。近代以来,中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而又没有共识的争论。其中最基础的是体用之争,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在意识形态本质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毫无疑义,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体。

但是在形式上,在“用”的层面,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要走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化,面对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在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要走向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向中国化转变。历史上,佛教也是外来文化,是在中国化后才深深扎下了根。

第二,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是传统的。这个传统的时间点在哪里?如果以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儒学而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独尊儒术是汉武时期,这些距离今天都是千年以上了。这是源,后面还有很多流,有很多解释和发挥。如果以广义的传统文化,那么儒道释以及其他思想流派更多,时间跨度更大。对于当今而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思想,都可以广义地归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列。

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的。在时间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这个时间也不短了,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相比,还是很晚、很现代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诞生的时间上不一样,而且立足的社会形态不一样。孔子儒学是春秋时代的产物,长期作为中国封建制度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不同时代思想的结合。是传统向现代看齐,还是现代向传统看齐,抑或两者都向当代看齐?从总趋势上,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改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里面的转化和发展,说到底就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还要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时代化。

第三,革命与当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彻底的社会平等,不断消除封建等级那一套。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在治国理政中,要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管理的思想,实现社会关系上的和谐、社会思想上的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如何在和平时期长期执政还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的剧变,中国的曲折,都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这几种关系,既要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传统文化的保守、向后的一面,又要注意吸纳历史上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