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三把“戒尺”是什么?

干部的三把“戒尺”是什么?

原题:干部的三把“戒尺”

元朝人张养浩在《牧民忠告》之《戒贪》中写道:“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大致意思是说,微小的一个官,能够享用之物更是有限,要守公廉之心,否则就是不爱惜自己,被后世责备。古人能有如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

自古以来先贤就不断教诲世人要加强道德修养,要戒贪戒欲。张养浩之所以能守住清廉,关键在于他敬畏“触网”。正所谓“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作为新时期的党的干部,更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 “当清,当慎,当勤”之心,打好“防疫针”,筑牢“防火墙”。

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有戒?历览古今,“戒”是修身治事的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在“戒”字上下功夫,动真格。笔者认为,每个干部心中都要藏有三把“戒尺”——“戒空,戒欲,戒傲”。所谓戒空就是要有“点检身心,持守礼法”的实干,戒欲就是要有“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的品德,戒傲就是要有“怀谦虚以礼下人,存慈爱以体恤人”的情操。只有时刻对照三把戒尺,不断衡量做人做事的长短,才能警惕一念之差、一步之遥的危险。

戒空之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事业的地基,决定着梦想的力度和高度;实干不是空头支票,而是要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底气;实干体现的是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率先垂范的精神。要杜绝戒空,就要切忌假话、空话、套话,不好高骛远,坚持脚踏实地地干,掷地有声地干;要遵守法律的底线,突破道德的高线,坚持吐故纳新、锐意进取地干;要多反思多自查,不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坚持善始善终,慎重如初地干。

戒欲之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讲过:“存天理,去人欲”。主张反对贪欲,要求严格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养。诚然,贪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弱点,面对权力的侵蚀和欲望的诱惑,如果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会成为 “贪腐”的温床。尤其作为领导干部,更是要把贪欲拒之门外。因为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重权,一旦有了贪欲,很容易损公肥私,假公济私。当然,要遏制贪欲,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欲不逾矩,欲不损德;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只有坚持自重自省自警,才不会坠入欲河而不能自拔,不会因为贪欲泛滥膨胀而误入歧途。

戒傲之尺。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田野上的麦穗空瘪的时候,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而渊博的人如同饱满的麦穗,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头”。现实中干部身上的问题亦如此。才智浅薄的人往往带有傲气,满腹经纶的人则把才华内藏于心。少数领导干部往往自信有余,自恃功高,不惜掩饰自己的缺点,并滋长着不同程度的自满情绪。要抵制傲气,就必须保持谦逊之心,不自夸、不张扬、谦虚做人,埋头做事,不断弥补自身短板;必须克服心浮气躁之风,勤学不辍,锲而不舍,决不把捷径当跳板;必须保持坚韧不拔之势,坦然面对挫败,正视不屈,沉着奋进,走好敢为人先的踏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