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智库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还可以简化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对大学建智库的担忧,主要是担心智库会伤害大学的基础研究,本末倒置。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之间存在张力,但两者不是对立的。应用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而应用研究做得好,也可以刺激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究其根本,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并非是高校智库建设伤害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而是大学体制机制中的部分问题阻碍了知识创新。不管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所面临的机制问题是一样的。如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只有两三年投入就期望有重大理论突破等,这些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同面对的问题。
理想中的高校智库研究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中所涌现出的问题,促使高校智库设立相应的研究项目,高校老师带领学生投入项目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情况,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和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论文可以在专业的期刊上发表,决策咨询报告则送到相关部门服务于决策,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样使得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真正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智库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在高校建设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科研组织和功能,其本身也可以反哺和推动高校整体的发展。中国高校新型智库的建设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再一次分配和投入,如果仅仅是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智库建设中,而不对整个高校的体制机制(如人员聘用、经费管理、学术评价等)做出改革,新型智库建设的成效是不显著的。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究竟要建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北大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具有中国坐标的。相信高校智库的建设可以推动高校老师多关注真正的中国问题,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