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贸易规则变化,唯有靠改革开放 (2)

适应贸易规则变化,唯有靠改革开放 (2)

中国如何创新性应对挑战

短期看,我们的确面临一些挑战,对此应当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部署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这一理念的提出以及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的顶层设计,或多或少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及随后扩区和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举措,也是为了提前测试与TPP规则相关的进一步开放措施,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化、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服务业六个领域的开放试验,都体现出接轨新的高标准国际规则的意图。当然,由于存在复杂的部门利益和行政管理的惯性,对外开放的速度可能不尽如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期望,但是,方向是明确无误的。国际贸易规则新变化将会促进原来规划的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上海自贸区未来推进的重点将需要更加明确地放到进一步对外开放措施的试验上。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冲击,两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帮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其实它是应对国际贸易规则新变化等一个宏大而全面的战略。从经济角度看,其首要目标是与沿线国家加强全面的经贸关系,构建多层次的投资贸易伙伴和FTA,拓展经贸合作网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水平应会迅速提高,新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增长也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中国还在亚太经贸合作上作了应对政策部署。首先,对国际贸易规则持开放态度。其次,积极参加区域内其他各类次区域的贸易投资安排。例如,参加RCEP、10+3,中日韩FTA等,与东盟以及很多亚太国家签署了双边的FTA,并加紧谈判新的双边FTA。最后,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AFTAAP),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和投资带来的经济促进效应。总的来说,中国对开放持有积极的态度,例如,亚太自贸区就可能成为中美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上实现双赢和所有成员共赢的平台。如果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规则新变化所具有的排他性,在更大范围内对所谓高标准的自由化准则进行实践,以确保这些新的准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能够接受并符合它们利益,同时把国内改革和开放的进程与更多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相联系,则基本上意味着中国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创新性的应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