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转型期媒体的定力与担当(3)

谈转型期媒体的定力与担当(3)

建构积极健康的媒介环境

传媒新技术有可能成为“破坏性技术”,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21世纪初,西方技术—控制学派的媒介环境学被介绍到了我国。媒介环境学把媒介看作人的生存环境来研究,考察分析媒介环境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我们是鱼,生活在如水的媒介环境中”。这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对于媒介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关于“媒介化生存”的思想。

媒介环境学其实可以视作人们对媒介社会功能认识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特别是在媒体新技术不断诞生的今天,媒介更是以无处不在的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介的责任和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担当。既然“我们是鱼,生活在如水的媒介环境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时时责问自己,我们所经之营之的媒体,到底为作为“鱼”的人们提供了一河什么样的“水”?也就是说,我们为社会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媒介环境?很显然,我们的媒介环境应该是一河让“鱼”们健康生活的清净的“水”,即应该为社会提供一个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媒体环境。

这就有必要重提媒体的教化引领功能。在媒体转型的讨论中,不少人似乎更加热衷和关注如何把媒体内容当成公共产品来生产和营销,有意无意地回避、淡化甚至遮蔽媒体教化引领作用的发挥。虽然我国媒体在长期宣传教育模式之下形成的教化引领理念和方式方法,有相当多的部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体之变,必须在扬弃中创新发展,探寻新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的教化引领功能可以忽略,可以丢弃。

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大力推进新闻传播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初衷是什么,目的在哪里,立足中国大地办传媒,从中国的国情、民情、媒情出发,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传媒生态之下,教化引领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其有效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