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几点认识与思考(2)

关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几点认识与思考(2)

二、立足战略全局,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全面认识理解“四个全面”,除了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把握之外,还应立足战略全局,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这两个角度,来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其一,“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标”。道路就是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所以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我们无疑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党的十八大报告给予了明确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上述一段话中,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两个指向或者也可称为两个指标: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四个全面”也是指向解放生产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双轮”驱动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化解前进中各种矛盾与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同时,“四个全面”创造性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更精准、更具体的方面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标”,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负重前行、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

其二,“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可以说,“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受益者。“中国梦”在全党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中华儿女中引起强烈共鸣,凝聚起了巨大的力量,其实现路径由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三个必须”构成,“两个一百年”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个必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中提出的,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因此,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上来看,“四个全面”的形成和提出充分说明: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明晰可见的;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想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有步骤实现的,它让全党和全国上下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让人民更加真切地看到了中国梦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