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有偿补课,让教育回归本真(4)

遏制有偿补课,让教育回归本真(4)

对“有偿补课”宜堵更宜疏

其实,有偿补课是教师与学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合作关系,但“有偿补课”之所以引起社会不满,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完全背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比如有的在课堂上应该讲的内容不讲,留到补课时再讲;有的给不参加有偿补课的同学穿小鞋。当一个教师用商人的心态去经营教育时,这样的教师如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有偿补课”正在不断败坏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着社会和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实施“禁补令”,对违规教师及校长进行处罚,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严管重罚之下,有的教师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与禁令“躲猫猫”;那些急于让孩子“比学赶超”的家长,也会明里暗里抵制。各地“有偿补课”屡禁不止的现实告诉我们,越是明令禁止的东西,越是有人将其视为“珍宝”,死死抱在怀中不放;更何况,“有偿补课”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刚性不强的“禁补令”,将会面临“法不责众”的尴尬。

可见,对于有偿补课,宜堵更宜疏。比如,用师德和绩效考核,规范有偿补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一方面,将不参与有偿补课,作为衡量教师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准,与绩效考核挂钩,可使有偿补课之风得到一定的缓解;另一方面,实施绩效工资之后,教师的收入将会得到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势必会提高,将恪尽职守,更注重于课堂教学,自觉放弃有偿补课,崇尚无私奉献的无偿补课。

当然,对于那些不讲师德与操守,不择手段从事有偿补课的不良行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当进行严厉打击。但从长远来看,改变单一的功利的教育评价体系,拓宽孩子们的受教育“模式”和成才途径,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理念,方能从根本遏制“有偿补课”现象的泛滥。

【启示与思考】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老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整天考虑教育方法,研究教育创新,关注班上每个学生,走进他们心里,了解他们的世界,反馈教学方法和质量,做到教学相长,要付出很多心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是,如果老师有了“第二职业”,从事家教,或者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必然分散精力和时间,结果,可能因为私利而荒废“主业”,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幸。

教师办家教或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很容易受利益驱使,对班上的学生也难免会有“二心”。具体而言,在情感上更加关注“家教生”或“培训生”的学习情况,对班上其他同学就会淡化一些。此举对班上其他学生构成了“双重伤害”:一是精力和时间分散,教学不用心;二是对班上学生的情感投入少了,对学生的成绩好坏不那么关注了,至于“因材施教”,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更是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教师办家教,或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对教育本身及教育公平是隐性伤害,这一点容易被忽视。有人可能认为,教师待遇低,办家教补贴家用,且学生家长有要求,有何不可?还有人认为,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只要不影响教师正常上课,又有什么不妥?这些观点很容易使人“心变软”,对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产生同情心,对有偿家教睁只眼闭只眼,可实际是对教育公平的莫大伤害。

从现实来看,“有偿补课”乱象仍十分严重。一来,各地还没有开展地毯式的监督检查,“禁令”没有被严格执行,在很多地方仍处于“禁令”归“禁令”、有偿家教归有偿家教的状况,“禁令”执行力大打折扣。二来,校外培训机构在“禁令”之下仍开得红红火火,很难说与主管部门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培训机构可能与学校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存在利益输送,于是乎,个别人对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视而不见,甚至暗中充当“保护伞”。三来,校外培训机构花血本请名家,结果,有的骨干教师辞职“下海”、“请病假”离开学校,学校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有偿补课“禁令”,不能止于发文件、开会传达、开通投诉举报,还要地毯式监督检查,伤筋动骨,直接切断或明或暗的利益链条。把“禁令”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从深层次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集体守望教育公平的目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