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要摆脱“穷”与“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提升教育水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长期以来,畲族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据《福州市畲族志》记载,新中国成立时,福州畲族乡村绝大多数没有小学,更没有幼儿园和中学。罗源全县畲族人口中,累计读小学者不过70人,只有1名初中毕业生,2名初中肄业生。
宁德的情况,与此类似。
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就认为,在闽东老少边岛贫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亟需的、为经济发展所亟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到福安坂中乡仙岩村考察福安民族实验小学。(资料照片)
1988年11月,时任福安民族实验小学校长陈春强接待了一位特别的访客,他就是习近平。“地委书记来学校,本以为会有许多领导陪同,哪知他只带了一个工作人员。当时不通公路,到村里得走一个小时山路。”陈春强说。
位于坂中乡仙岩村的这所学校,教学质量不错,校园不到2亩,却挤了500多名学生,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只能在教室。习近平走进班级,详细询问孩子们生活、学习等情况,没有说太多的话。
在不久后的一篇文章中,习近平写道:“我走了不少乡村,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加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
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办好少数民族教育,是习近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