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2)

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2)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总体目标

(一)“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首先,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先导。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在经济追赶之前人力资本追赶已经开始,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时,人力资本追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说明成功的经济追赶一般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到2030年人均GDP只达到美国的56%时,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与美国基本持平,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教育先导型追赶。

其次,人力资本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成为中国不断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力资本红利,主要是指由教育发展产生的直接收益,即国民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进而提升一国的总人力资本。第二,是就业总量红利。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可以提高女性的就业参与度,从而扩大了国家就业总量,表现为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上升。第三是就业结构红利。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对于促进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加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从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转移。

再次,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输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本身对创新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和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建立了最重要的创新平台。教育不仅仅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高等院校和科研教学工作者对于创新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研发投入等几个重要的创新指标上都起着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而不强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突出挑战。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仍然更多的是数量导向,而不是质量导向。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其次,教育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地区以及人群间的差异性明显,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我国教育呈现城乡二元分割、地区发展悬殊、学校之间差别大的局面,在城市内部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之间享受的教育质量差别较大。第三,教育发展需要加快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结构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有不同的要求,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又为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教育发展方式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驱动,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人力资本驱动,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弹性化、灵活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