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
2015年是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全面实施元年,作为国家层面重大构想工程和长期规划之一,“一带一路”构想在今后十数年乃至数十年,都将会对国家、国际的经济、社会等领域影响深远。
经过从领导人到各界与媒体的反复阐释,具体项目已经开始推进,“一带一路”构想已经引起各国民众以及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在西方媒体中,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外交学者》等均发表了多篇报道评论,在东南亚地区如《印度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菲律宾新闻社等也纷纷进行跟踪报道,这些报道既讨论了“一带一路”对中国巩固国际地位的意义,也中肯地体现了这一构想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益处。
然而,受文化冲突、现实利益等因素影响,国际舆论在看待“一带一路”构想中也出现不少负面评价,甚至存在抹黑情况。比如有部分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是针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挑战。有俄罗斯、日本等地学者担忧“一带一路”将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排挤其他国家的利益,部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则担忧“经济控制”或是中国意图掠夺当地资源等。
“一带一路”构想在海外传播中要准确让各国了解其内涵、用意,感受到构想所带来的各项机遇和利好,尽力消除各国对构想的误解,为“一带一路”顺利落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应当充分考虑跨境传播的特殊性,运用丰富的手段和工具,避免重蹈过往对外传播工作中的误区。
首先,应避免单一聚焦政治,忽视金融、文化领域的传播手法。
“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政治领域的大事,更是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大步推进,然而当前在对外传播中,仍以新闻尤其偏政治、政经方面的报道为主。事实上,“一带一路”想要得到沿线各国最大程度的认同,不但一定要避免过去“唯政治论”,过度展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的态度,反而应当把传播的突破口放在金融、文化等领域。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一体化,各国金融系统愈趋深层次联结,金融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同“语言”,各国民众对股市、外汇市场、债券市场、重金属价格等共同的体验,已产生了广泛“通感”,面对金融市场的表现,无论语言、风俗、民族、国籍都不是障碍。因此,在金融领域,以通用的金融“语言”来传播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构想,将可大大增加构想对沿线各国民众和机构的吸引力。
具体而言,中国应当让沿线各国了解中国作为地区性的经济、金融大国,在区域经济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过往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在稳定亚洲经济波动中承担了巨大责任。在此基础上,中国可联合沿线国家搭建区域性的金融合作网络,并尝试将已在沪港通中实现的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样不但沿线国家的政府和企业能感受到合作带来的益处,各国的普通民众也可以分享中国经济繁荣以及“一带一路”带来的崭新投资机遇。同时,当前的全球化不仅仅是资金、资本等在环球经济领域流动,语言、文字、艺术和思想价值观等各种文化要素的全球化也不可忽视。在跨境传播中,文化认同往往具有奇异的力量,可以打破地理界限,甚至促使受众对境外某种文化认同程度高于母国文化,这种效果过往在美国、日本流行文化在全球传播中已多次被证实。在“一带一路”文化领域,我国可用与沿线国家有近似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讲述更多软性的中国故事,同时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品和深厚底蕴。另一方面,要使沿线国家对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的未来增强信心,我国更应考虑加强文化领域的双向传播,即除了对外传播外,也多向国内传播、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增加国民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和兴趣,这才能实现“一带一路”所强调的开发、包容和相互促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