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应避免以相同的内容和语言向不同国家传播。
“一带一路”沿线至少包括四种文明,近百个国家和上百种语言,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宗教、语言、民族和政治制度不大一样,对外来传播的接受条件、接受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国外宣媒体在海外传播中若采取“一套内容,多方传播”的方式,容易在具体传播中出现偏差,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等付出,传播效果迥异的情况也很可能出现。
针对不同受众和不同话语基础的国家,中国海外传播者应该考虑受众最基本的认知逻辑,选择好传播语言、传播途径进行分类传播。例如仅以基建而言,海岛国家和内陆国家所需要的交通基建就大有分别,更有研究显示,海洋国家与内陆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根本性不同,传播工作者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并且对不同的传播效果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更为细致地展开分类研究,会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注点也大不相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要关注中国“一带一路”构想是否会更改当前国际秩序,新兴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则关注中国会否削弱其势力范围,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则在中国加大投资的同时是否会侵夺其资源等。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中,也要以这些不同国家的兴趣点和最近、最关注、最具体的关注点为起跑线,设定不同主题。例如对欧美,应强调中国并非要与美一争高下,对于俄罗斯、印度则要强调尊重他们在不同地区既有地位等。
除了不同的内容外,对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性问题是针对不同文化须用多元化的翻译语言。如果仅仅将传播内容集中用中、英两种语言,则不但难以迅速打动其他文化的国家,更容易让不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产生被冷落、被忽视的感受。
其三,避免自说自话,传播注重内外有别。
“一带一路”构想自2013年底提出之后,通过国内各媒体、舆论的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国内各界对“一带一路”的了解、认识已经比较全面,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对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热情也相当高涨。但在海外传播方面,却引发了“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之类的误解,以及令国际社会出现中国此举是为了重塑国际秩序、追求国家霸权、挑战美国的国际主导权等猜测。
有研究人士指出,上述的误解、猜测,一方面固然与部分西方媒体的刻意抹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过程中,采用了在国内惯常的单向“灌输式”传播模式,没有做到“内外有别”,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缺乏“双向沟通”,没能促使传播双方更多地反馈与交流,而是更多地自说自话,导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有关。
在“一带一路”构想的海外传播中还出现一些虽然在国内很常见,但在海外传播中不甚恰当的措辞,例如“战略大通道”“桥头堡”类语言带有军事色彩,容易引起沿线国家的警惕和抵触心态,令海外舆论对“一带一路”的目的产生不必要的质疑。在政策的对外传播中,媒体和有关人员都应时刻提醒自己“内外有别”,区别对待国内外的传播对象。一方面要减少“以我为主”、仅仅报道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中作出的努力,更应加强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情况和他们参与的程度、成绩,以此增加沿线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报道中更要增强双向沟通,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和思维,在措辞上最大程度传达出合作的善意,避免显示过强的目的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