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品格特征。东北抗联这个英雄群体,人数最多时只有3万人,最少时仅有千余人。在日军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就是因为这些英雄们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敌、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在支撑着。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实行了野蛮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妄图以屠杀和死亡来摧毁东北抗日军民的抵抗意志。然而,抗联英雄们没有被敌人的强暴所吓倒,前赴后继、不惧牺牲,挺起了艰难岁月中打不断、摧不垮的民族脊梁。面对敌人的枪炮和屠刀,是屈膝苟活,还是舍生取义?东北抗联将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无论面对敌人的利诱还是酷刑,他们都表现出百折不回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面对他人的劝降,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以身殉国后,敌人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发现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一粒粮食也没有。这一情景就连凶暴的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为之震惊。抗联著名女英雄赵一曼,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宁死不吐露抗联的秘密,钢铁般的意志令残暴的敌人瞠目惊叹。
东北抗联将士从来不缺乏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勇气。以冷云为代表的八位女战士,其中年龄最小的才十三岁,她们为掩护部队撤退被敌人包围在乌斯浑河畔。当最后的子弹打光,她们宁死不屈,手挽手悲壮地投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受伤不下火线,为掩护部队,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东北抗联英雄们视死如归,舍生忘死,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使灾难深重的民族和人民始终从他们身上看到胜利的希望和曙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