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3)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3)

“互联网+”:政策的潜在挑战

“互联网+”既是现实,也是趋势。然而从概念走向实践,“互联网+”作为一项政策主要需解决三大问题。并且,随着互联网化的深入,在基础设施完善和健全的基础上,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第一个问题是产业融合的现实难题。目前,尽管互联网来势汹汹,但是互联网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消费概念大于发展实质,赚取眼球多过实际收益。新型服务业尚在探索之中,先行被“互联网+”黑洞卷入的数字媒体和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尚处于洗牌阶段。不确定性易成为第一重现实阻碍。尤其对于重工制造业而言,国有垄断部门的长期稳定状态很难突破体制惯性,进行真正的观念转型。所以,“互联网+”政策既需要舆论造势,又亟需为舆论填充真正充实的案例内容,即可以对企业家形成刺激的有力例证。

互联网+制造业主要是两大方向,制造业利用互联网,或者是互联网企业跨界投资进入制造业。前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制度惯性之下的观念转型的不彻底性。而在观念转型之外,互联网企业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之间的资金、技术壁垒和模糊地带的话语权争夺可能是目前一大关键难题。首先,是否具有资质跨过准入门槛成为了摆在互联网企业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主打垂直生态的乐视网日前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然而后者的资金链条和产业链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单纯的互联网企业之间有巨大差别。此前锤子科技罗永浩在手机行业的尝试和挫折已能初步说明这一点。互联网企业进军传统产业多数采取了对行业内公司投资或战略合作的方式。这是现阶段稳妥的抗风险做法。但是若论互联网企业跨界颠覆行业水平,为时尚早。两种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正在彼此碰撞,结果待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企业不能为传统行业带来改革。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改造制造业的可能性已经初现。阿里健康进军医疗行业引发的“裁判入场比赛”的争议也可见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和渠道自觉上的先天优势。阿里健康回应争议时称自己只是药品监管电子信息的数据平台的搭建者和运营者,而不是拥有者。但是这类做平台与做生态的处理方式,已然触动了传统行业的利益。相似的情况相信不会与其他制造业门类有太过遥远的距离。2014年年底,小米与美的两者的合作,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焦点新闻。而市场对这次牵手暂不看好的声音则聚焦于其截然不同的品牌定位和小米入股美的之后二者的决策权分配问题。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的结合道阻且长,但是原始条件不足,并不意味着尝试会永远无效。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大动作”,也正频频刺激着传统制造业的神经。从长远来看,产业融合必将是一种趋势,而“互联网+”正是推进这种趋势,试图为中国制造业取得战略性的国际地位的关键一步。

第二大问题则来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相对于快速前进的互联网,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将会成为“互联网+”推行和作用的一大困难。庞大的科层体系对创新的迅速转化的滞阻,以及政府职能如何、何时能从监管走向治理与服务,考验着当局的执政能力。因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互联网+”本质上要求市场导向和深化对外开放。开放不仅是对外的,也是内向纵深的。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行政垄断的经济部门的改革,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些部门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作国民经济命脉。“互联网+”的推进并不等于私有化,而是将“游戏规则”统一。不能因行政高墙,庇护滞后因素,导致国家发展的消极战略后果。另一大挑战则来自制度配套建设。制度配套建设包含两个主要含义。首先是创新氛围和研发转化的激励。第二是为创新提供经济和法律的制度支持。前者要求从当下互联网带来的浮躁和焦虑气氛中跳脱出来,进入工业领域深耕细作的生命周期。后者则对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提出了要求。

第三个问题则要聚焦社会。每一次转型都可能出现各类新的社会问题。“互联网+”推动的社会转型并不会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话语饱和”的世界,人们争夺一切,包括语言。语言的背后是信息,也是知识,更是权力。掌握发声器的人越多,噪音也就相应地越大。因此,随着社交网络的勃兴,信息传播介质的改变,信息爆炸已经成为常态。而信息爆炸的背后,新型交往结构也在让互联网语境之下的主体感受到去中心化和剧烈的不确定性的动荡。所有的商业行为都试图与实际的用户建立尽可能亲密的联系,但是所有的言语行为又指向了人的身体与其交流时所处的位置的分离,这种交流的时空远距化又致使身份角色的进一步分裂成为现实。主体在表征的不确定性的危机中倍感迷茫。失稳的主体该如何在迅猛的变动中寻求生存的安全感和发展的稳定性?这种破坏性和创造性并举的潜能在当前的典型代表就是投身互联网的创客大军。但是对于政府而言,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是否会导致新的失业问题?创业潮会否成为新泡沫?

其中,大学生群体成为被重点激励的对象。《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规定更是将这种激励推向了新高度。大学生如真正选择以创业代就业,缺乏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年轻人将成效几何?是否会形成独秀几只,炮灰累累的“惨烈”局面?

一方面对大众创业倍加鼓励,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创新却受到压制。专车之争即鲜明一例。创新的分享式经济与传统的出租行业的协同方式的利益相关者发生碰撞,社会创新名义上被倡导,实则却在现实利益面前败下阵来。随着“互联网+”政策的推进和社会创业创新氛围的高涨,社会主导的创新会日渐增多,如果不能处理好政府监管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类似互联网电视牌照之殇、专车之争的此类由于创新与制度不匹配而产生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既不利于创新的推进,也无利于全社会的共同福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