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底线思维的认识(2)

深化对底线思维的认识(2)

把握“平衡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这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稳定这一底线的前提下找到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平衡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实现平衡需要处理好动态关系、把握好度。只有谋求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找到最佳均衡点,才能把握好度,推动事物健康发展。就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立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相辅相成、协调有序地向前推进。中央确定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包含各方面平衡发展的要求,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矛盾各方共居一体、推动事物发展的情形下,需要协调好各种关系,使各方面平衡发展,保持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这样的“进”,才是扎实可靠的,才能避免折腾反复,防止大起大落。

平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阀门”。伴随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呈现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利益关系复杂的局面,必须科学有效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物价、就业、分配、教育、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问题,要努力使其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创造条件一步步加以解决。为此,应把握好财政收支、信贷投放、物资供求等的平衡,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的协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共同发展;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守住不失衡的底线。在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中,都要守住不失衡的底线。社会各方面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失衡,就有可能引发动荡。执政掌权,为民是不失衡的底线。守不住这条底线,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动摇执政之基。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现代化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致力于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了平衡理念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感。与世界各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措施共商、设施共建、成果共享,同样需要运用平衡理念,把握利益平衡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