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担当(2)

世界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担当(2)

中国的政策主张

习近平主席11月30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倡导世界各国一道努力达成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气候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习近平主席再一次代表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在10年至20年先后达到峰值。今后5年至10年将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巨。但工业化、城镇化仍将持续,化石能源消费还有可能增加。因此,我国在筹划十三五规划时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强调作为发展理念,并在制度建设和行动方案上做出了具体安排,并以绿色低碳为发展驱动力落实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我们将在生态文明框架下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规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目标体系、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政策措施的全面转型。以约束性指标包括碳总量、碳强度等为核心,引领能源节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友好,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推动环保的协同控制和协同效益。

制定相关时间表、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分行业推动实现碳排放峰值。把目标与采取的路径、技术、资金、政策、商业模式、管理手段等统筹考虑。实现碳排放峰值综合成本、路径选择和风险分担。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力争率先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对全国低碳转型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工业部门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问题的落实。

我国正在为创新全球治理模式进行探索,这彰显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已经利用中美、中欧、中法等双边协定促进多边框架下的谈判;并由中国发起成立南南合作气候基金,采取多方筹资、广泛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制定更加透明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规章制度,以此为依托,构建覆盖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新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我们也希望敦促发达国家作出更积极的减排承诺,并且拿出更多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向低碳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