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4)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4)

为什么要从开创新的文明形态来理解呢?一是资本主义文明陷入了野蛮,二是由于我们独特的传统、命运和国情。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在推进到了社会主义文明。相较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摧毁了封建等级制,剔除了人身依附关系,用人权替代神权,用理性取代信仰,用科学战胜愚昧,用世俗生活取代来世生活,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进言之,资产阶级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这样一种文明进步是以野蛮的方式取得的,是通过强取豪夺、侵略殖民取得的。资本主义文明伴随着血与火的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⑤晚清士大夫杨度就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里,只有“文明的国家”而没有“文明的世界”,世界各国对内都讲文明,对外都行野蛮⑥。对土著居民的屠杀、两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都是此种野蛮行径的表现。这样的野蛮行径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海湾战争、入侵阿富汗、攻打伊拉克……每一次所谓的“正义战争”的背后实际都是利益。

而在所谓的文明国家的内部,资产阶级的行径也难称“文明”,特别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更是如此:羊吃人运动、雇佣童工、工人在暗无天日的工厂里每天工作16小时……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即生产者方面,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⑦。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制造了新的野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描绘的,它在铲除封建、宗法关系的同时,把一切田园诗般的关系也破坏了:它除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它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⑧。于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后的消费主义流行,信仰迷失,理想丢弃,精神空虚,人沦落为美国哲学家伯恩斯坦所说的“占有性个体”,成为纯粹的“欲望主体”、消费主体;人变得紧张、压抑、焦虑,甚至走向自杀、抑郁;自然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生态危机,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严重损坏,甚至难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使人的生活更为“野蛮”。

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来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桎梏,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结果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带来了社会生产的极大浪费,社会发展又回归了“野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⑨。今天,这样一种“野蛮状态”仍然没有根除,也不可能根除。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最近的欧债危机等,就是其最新的表现。

社会主义恰恰就“起因于”资本主义的“不文明”。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孕育”产生的,但社会主义就是为消灭资本主义的“野蛮”才产生的。读一读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不难发现,不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所以产生,都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野蛮生存状态,都是为了破除阻碍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桎梏,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合理、更平等、更和谐也就是更文明的理想社会。

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建立一种新型文明的使命。同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也注定了我们不可能走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不能走西方文明的老路,而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明发展之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如果我们追求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追求西方人那样的生活,像歌德的《浮士德》所描绘的浮士德那样,奉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永远追求但永不满足,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无节制地消费,那样的文明发展模式根本难以为继。所以,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的文明样式,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同于西方文明。

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理解文明,从这样一个高度来阐释文明观,那么它就不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就不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就不是见利忘义、见钱眼开的,就不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是公私兼顾、集体为先、国家至上的;是注重道德品质的培育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的;是倡导和谐和睦和平而不是对立争斗战争的;是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只知向自然索取的;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是把文明看作平等的,应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是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社会全面发展的,等等。据此,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概括为几点:以人为本,集体为先,厚德重义,崇尚理性,推陈出新,包容互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人认为,“三个倡导”的12个词的大部分却很难体现:有哪个国家不追求富强、文明、和谐、法治呢?有哪个国家不要求其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呢?而自由、民主、平等似乎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又区别不开。

对于这样一种看法,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⑩也就是说,“三个倡导”中的每一个词,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都具有民族特色,都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性质、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统一。

比如富强,虽然每个国家、民族在每个时代都追求富强,但是,我们所说的富强观与以往的都不同。首先它是民富国强,不仅国家要强大,而且人民要富裕,最终目的是人民富裕。其次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那是途径,是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次是独立自主,西方资产阶级追求富强的过程是一个侵略和掠夺的过程,伴随着血与火的历史,而我们实现富强的途径是独立自主、互利共赢。最后是国强不霸,资本主义国家强大后都走向霸权主义,从荷兰、英国到美国,均是如此。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称霸。

比如自由,虽然资产阶级把自由作为核心价值,但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自由与资产阶级的根本不同:首先,资产阶级是从个人出发来理解自由,而马克思主义是从集体、社会出发来理解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社会状态,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才能实现个人自由。其次,资产阶级只是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自由,并未把自由实现的条件纳入考量的范围。而马克思主义则不仅考虑自由的权利,而且要考虑自由的实现。正如20世纪最深刻的自由主义者以塞亚·伯林所说:“向那些衣不蔽体、目不识丁、处于饥饿与疾病中的人提供政治权利或者保护他们不受国家干涉,等于嘲笑他们的生活状况;在他们能够理解或使用他们日益增长的自由之前,他们更需要医疗援助或受教育。对那些不能使用自由的人,自由又是什么呢?没有运用自由的适当条件,自由的价值何在?”(11)没有条件的自由只能是形式的自由、口头的自由,只是自由的空头支票,那实际上是富人的、强者的自由,是资本的自由。因为,在机会的自由或自由的机会面前,只有富人、强者、不道德者才能抓住机会,把机会真正变成行动,变成现实的自由。所以,资产阶级自由观保护的是富人、强者的利益,它与极端的剥削、残酷,与极端的社会不公,与雇用童工等社会丑恶现象是相容的。所以伯林说过:“我觉得,困扰着西方自由主义者良心的,并不是他们相信人们所寻求的自由依其社会或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而是这样一种信念:少数拥有自由的人靠剥夺绝大多数没有自由的人而获得自由,或至少无视大多数人没有自由这个事实。”(12)

由此看来,对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表面,而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在比较中梳理它们的基本内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