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价值观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的需要。今日的中国,国家的发展进步举世公认,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国人,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6800美元,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步入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然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意味着势必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当前中国处在“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不仅要面临经济下行的风险,而且要应对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现在,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多多,诸如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严重、社会保障滞后、生态环境危机、经济无序竞争,等等。
更为严重的是,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了新的诉求,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这些新意识、新诉求、新期待势必又会“加重”人们对于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感受。这突出表现在国人的心态上。当前的中国人,不论富人还是穷人,不论老人还是年轻人,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感到紧张、压抑、焦虑,并由此导致整个社会一些极端的行为、扭曲的行为、道德败坏的行为的出现。
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根治中国人的心理疾病,一靠发展,二靠制度,因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很多矛盾、问题,一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导致的,二是根源于制度不完善。但是,仅仅依靠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制度能否解决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能否解决仇富、仇官心理,解决人们的焦虑、紧张、压抑?显然不能。其一,制度也不是万能的,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解决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能单纯靠硬性的制度,还必须依靠软性的教育,这正如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治理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样。法律法规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其二,物质生活不能替代精神生活,心理、精神上的疾病必须依靠精神的力量来治愈,物质生活水平再高,生活条件再好,并不能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也不能解决精神空虚问题。其三,从根源上说,现在中国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是精神问题,是价值观问题,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在作怪。西方近代在发展初期,经历了一段上帝死亡、走向世俗的过程,但是,西方人“入世”太深,走向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早在200多年前,黑格尔就说过:当务之急是,“人的目光是过于执著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18)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因此,我们要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把人引向超越、引向崇高、引向国家、引向大我。
(作者简介:李文阁,《求是》杂志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