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理解国际关系的新概念

互联互通:理解国际关系的新概念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国际政治教科书提供的一个新词汇。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后,“一带一路”一词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媒体界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撑。二战后,在舒曼计划的倡议下,欧洲联合进程中出现了影响较大的一体化理论;美国在推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建设过程,其理论支撑是霸权稳定理论和美国式全球化理论;从莫洛托夫计划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国际分工理论则力图为苏联领导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提供学说支撑。那么“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显然,学术界对此似乎还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目前大多从优势产能合作、互利共赢、陆海权统筹等角度作出解释。

笔者认为,用一体化理论、霸权合作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来阐述“一带一路”战略,存在明显的不足,也不符合中国“一带一路”的初衷、手段和目标。一体化理论涉及主权让渡问题,用以解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乃至东亚合作,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在政策上容易导致周边中小国家与中国合作的疑虑和戒心,“一带一路”本意显然不在这里。霸权稳定论设想由一个霸权国家来为其盟友提供安全和市场,从而实现全球或者局部稳定,这个理论既不足以解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现状,也违背了中国外交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至于苏联时期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随着苏联与美国展开全球性竞争,其被指责为控制他国经济体系的一种理论,因此,所谓国际分工理论还不足以讲清“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共赢的属性。这就需要中国有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将“一带一路”战略或倡议向国内外说清楚。

我认为,不妨把互联互通理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或倡议的理论基础。严格来说,目前的国际关系理论词典中,还找不到互联互通理论这个词。对于互联互通理论究竟是什么,人们也不是很清楚。正因如此,学术界才有必要对此予以对比、概括和总结。人类历史上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大国,必是在思想和理论上不步别人后尘、筚路蓝缕、另辟蹊径,从而打开人类深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视野。就此而言,学界与其忙着借用一体化理论、俱乐部产品理论、分工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来解释“一带一路”,倒不如围绕互联互通这个核心概念做文章,丰富和发展“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

互联互通目的在于促进相关国家之间交往的便利化和流动性,而不是像一体化理论那样,最终一定要求各国将主权让渡到一个更高的机构。促进便利化和流动性,是当前国际合作需要实实在在解决的问题。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存在太多“不通”,从政策到物流,从资金到基础设施,不一而足,这也就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强调要做好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意义所在。2014年底,北京召开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中方提出大力做好互联互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这也是务实的国际合作举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