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论社会主义信念的人民主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实践认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任务。新形势下,做好社会主义认同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人民主体性,把握其内在规律,倾听人民的心声,为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追求服务。
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民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实践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条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排在首位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这些基本要求“是最本质的东西”,它们“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它们“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符合人民愿望和利益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人民的创新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人民的创新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人民的创新性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综合性的整体变革,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充满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首先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其间交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人民内部的矛盾,又有阶级阶层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是交织着各个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的思想迸发过程,又是牢牢扎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坚实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变革过程;既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对历史的反思、对外来文明的借鉴过程;既有各种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又有各种非主流思潮、边缘化思潮的纷繁复杂;既有执政党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一正面,又有各种社会力量对思想文化话语及其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较量争夺。
依据现实事实,洞察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的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把握以下几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各种精英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创新、变革两个场域互相交叉、贯通的客观存在,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格局和走向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一个根本指向和志向,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实现革命性变革之后不可逆转的全局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如此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我们要全面回应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诉求,把实现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理论阐释成果由人民共享。偏离社会主义认同的人民主体,就会背离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使命,教育人民和服务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知识产品要在思想框架、话语体系、价值观等方面自觉地在人民的创造性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语言和旨趣,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激励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