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方法的系统
文艺批评如何具备“剜烂苹果”的能力与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当前,文艺批评在对中西方理论的借鉴、扬弃、运用的效果方面,在把握和构建文艺史话语的能力方面,亟待反省和调整。
文艺批评并不仅仅是文艺文本的艺术鉴赏和思想阐释,它还关联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趋向、受众的美学接受、文艺理论构建的经验基础、文艺史构建的作品定位,因此文艺批评应该与文艺史和文艺理论呈现为三位一体的格局。但囿于学科壁垒,在文艺实践活动中,三者往往相互隔阂、各自为政,出现诸如文艺批评的对象不被文艺史关注,或文艺理论无法为文艺批评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等种种弊端。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批评逐渐成为西方理论运用于中国文本的技术演练,凡是引进中国的各种西方理论,几乎都被批评家演绎了一番。西方文艺理论的确开启了文艺认知的新方式、新视角,但我们还要看到,一些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削足适履、强制阐释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实际上暴露了我们的理论资源与本土的文艺史和文艺批评实践互相脱离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存在文艺批评者缺乏理论意识和文艺史意识的现象。一些文艺批评,虽然有着强烈和直接的文艺现场“介入感”,却止停于“现场性”,个人化的解读往往自说自话,放弃了其作为文艺史构建的把门人职责,放弃了其丰富理论、检验理论、构建理论的使命,这也造成了汗牛充栋的批评文章大多湮没于故纸堆中的“怪现状”。
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打破学科壁垒。首先,文艺批评必须具备文艺史的意识。文艺批评不是对文艺对象的一次性解读,它承担着文艺史构建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文艺作品进入文艺史的方式与定位,它对文艺作品的挖掘和批评,同样影响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走向、社会的文艺认知。如果割裂了文艺批评与文艺史的联系,那么,文艺批评的言说也将单薄苍白、无所依托。其次,文艺批评还肩负着构建和检验文艺理论的职责。文艺理论是基于文艺批评和文艺史的规律性总结,理性、系统、深刻、有效是其基本属性。文艺批评是对文艺现场的直接介入,既有感性、直接的体验优势,也有着由于现场性所必然附带的局限性。因此,文艺批评需借助于中西方先人的智慧结晶,从文明发展和文化现代性的角度去理解、透视乃至评判文艺事实。但理论并非万能之思,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有其无法克服的系统缺陷,文艺批评不仅应该成为“过去”理论的现场检验,还应该以文艺现场的文艺事实,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不断修复、调整和更新。否则,文艺批评只会沦为个人呓语,无法实现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更无从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