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的三个问题(3)

文艺批评的三个问题(3)

批评效果的及物

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要发挥其独特的鉴赏、阐释乃至引领作用,归根结底需要批评家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入感触文艺,做文艺的“及物者”。

面对文本,批评家要有潜心的阅读体验,那种匆匆浏览甚至只看梗概便匆匆下笔的批评者,其实连鉴赏的资格都没有,批评文本变成了批评者的自我标榜和孤芳自赏。及物的批评还包括面对作家艺术家时,真诚对话,追求真理。这种及物的交流,既包括对文艺新质素的张扬,对艺术偏差的批评,还可能是对文艺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探讨。它凝聚着批评家对作家艺术家人格的尊重,对创作成果的尊重,更有着对文艺不断超越的企盼和追求。

及物的批评还体现在批评写作的过程中。文艺批评应是穿透文艺的感性表现,以理性的方式直抵思想文化前沿的利器;与此同时,文艺更需要批评家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美学感悟,以其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心灵进行二次创造,书写出感性与理性、精妙与朴实、深刻与隽永兼备的批评文本。批评文本是批评家与作家艺术家、批评家与文艺作品受众、受众与作家艺术家进行心灵交流的桥梁,那种以理论拥进文本,却让理论与文本互相龃龉的技术操练,永远无法获得作家和读者的真正认可,因为除了名词绚烂、概念新奇、语言晦涩之外,只剩不知所云。唯有批评者的不断反省和调整,才是诸多学院派批评家摆脱角色尴尬和批评困境的出路。

及物的批评,还要求批评家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前瞻性的批评视野,如此方能让文艺批评落地生根。中西方的许多著名文艺批评家,本身就是作家出身,但这样的两栖批评家在当代文艺批评界还很少,创作经验的先天不足,似乎成为批评家对创作现状进行发声的“软肋”。可批评家也正因为没有深陷于“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局限,从而可能获得“登临绝顶,一览众山”的视野优势。而广博的文艺内外的知识积累以及由此构建的人文底蕴、人文智慧、人文情怀,恰恰是一个批评家能够直面艺术本质并展开文艺批评的重要资本;也唯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素养、坚定的批评勇气,才能进行个人性和普遍性相融合的再创造,去审视、引导和构建文学艺术的未来——“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作者为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