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路在何方?

非遗传承 路在何方?

——委员提案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本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今年是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的第十个年头。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各省公布了1104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前不久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而在此前,政协委员们一直通过提案等方式呼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仅今年以来就有100多件提案为此建言。

大量非遗仍面临消亡危险

非遗是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提案中指出,这些年来我国非遗的保护状况已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城市历史遗存和传统村落受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量珍贵非遗仍然面临消亡的危险。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姜刚杰以贵州为例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迅速消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国家、省级财政近几年来的专项经费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市、县财政困难,无力投入,绝大部分县还没有专门的非遗工作机构,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保护工作难度还很大。

“个别地方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敛聚钱财,有重申报轻传承、重利用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友君认为,非遗保护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非遗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而理念落后、机制不完善、人才不足等因素大大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冯骥才表示,非遗保护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不可缺失的精神文化价值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很多人还不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甚至根本不知道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存在。

“很多政府管理者不知道哪些是遗产,哪些不可移动、不可改变、不可买卖,破坏了要负什么法律责任。”冯骥才建议,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学习和执行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树立依法保护的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高培芬说,我国还没有国家级永久性非遗主题博物馆,还无法保证公众能随时走进博物馆系统、形象地了解非遗知识。她建议建立一座国立的非遗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影像、数字等形式,以不同主题的策展与不定期的现场展示和展演,集中、系统地记录与展示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各门类非遗项目。“一座博物馆所能提供的直观性、公益性、常态性和普及性是网上数字资料库以及每年或几年定期举行的非遗博览会不能相比的。”她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