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路在何方?(2)

非遗传承 路在何方?(2)

——委员提案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最重要载体

非遗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了解到,目前被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共1986位,已有200多位去世,还有不少人也年老体弱、面临传承断代甚至人亡艺绝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也指出,一些非遗项目由于收益不好,不能满足基本的养家糊口的需求,使得年轻人或学徒半途而废,或干脆避而远之,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在今年两会上,李延声联合20多名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开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他们希望调动各省、市及地方的积极性,尽早尽好地完成这项艰难急迫而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人数,尤其要注重对已届高龄、传承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影像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言恭达表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也需改进。他说,当前非遗传承人仅仅由专家组根据上报的各类评审材料认定,很少实地考察,容易造成本该受到保护的传承人进入不了保护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朱世慧建议逐步制定完善非遗保护政策和工作机制,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特殊津贴或补助,用于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朱世慧还建议健全传承人医疗保障制度,给他们购买医疗保险,开通医疗绿色通道,保证传承人良好的身体条件,控制、降低因为健康问题给文化传承带来的风险。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应该突破仅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几个徒弟的狭窄传承局面,应当面向全社会,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学校教育抓起。”高培芬建议将非遗文化及其保护和传承列为青少年基础教育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在中小学教材课本中体现非遗的内容,并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观摩优秀非遗项目的展演,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优秀非遗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