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社会

推进志愿服务 走进百姓生活

报告人:郭新保 团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简 介: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无论年纪大小、职位高低,都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其精髓就在于奉献。那么,志愿服务发源于哪里?发展现状如何?在全国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志愿服务又存在哪些新的挑战?敬请收看本期报告。
总播放:15204
发布时间:2015-12-14 15:14
  • 志愿服务不能光有队伍,有项目,有口号,有人,有文化,更要落地,要让老百姓“见得见、摸得着”。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文稿][PPT]

  •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大趋势下,认清当前志愿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至关重要。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在志愿服务的实际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城市病”的背景下,突破“瓶颈”,加强志愿服务工作?[文稿][PPT]

  • 什么是志愿服务的“软”法?“软”法区别于国家大法,是志愿工作者的守则、公约,是志愿团队的章程。“大法”的制定是由国家推动的,但是“软”法的贯彻执行,需要志愿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共同遵循。[文稿][PPT]

     

    郭新保

    郭新保 团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视频专辑:如何让志愿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1214/849475.shtml

    PPT:http://www.71.cn/2015/1214/849405.shtml

    今天主要想就四个方面和大家做个交流。第一,北京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第二,北京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第三,北京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最后,关于下一步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

       一、北京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北京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全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相似,基本上是全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将其概括为五个阶段,也就是五句话:第一个阶段,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阶段,兴起于60年代学雷锋活动;第三个阶段,经历了80年代综合包户的探索与创新;第四个阶段,蓬勃发展于奥运周期;最后一个阶段,全面提升于后奥运时代,也就是当下正在经历的阶段。

    (一)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很多人说,志愿者——volunteer这个词是舶来品,志愿服务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创造的所谓“洋东西”。其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志愿服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季羡林老先生在世时我向他请教过,老先生说,虽然“志愿”一词是现代品,但是志愿精神却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比如,诸子百家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守望相助”(孟子)、“兼相爱”(墨子),还有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积德行善”、“搭把手”,都体现了志愿的精神。所以说,“志愿”本身不是舶来品,中国的志愿精神就是在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从实践上看,我国北齐年间就已经有了提供灾害救济的“义仓”,明清和民国时期,以救灾助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慈善活动已经十分普遍。去过香山的同志都知道香山有个静宜园这个地方原来是香山慈幼院,创建于1920年,专门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当时一批有孩子的妇女自愿到慈幼院应聘,为孤儿做妈妈,让孩子们得到家庭的温暖。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些“妈妈”就是志愿者。对北京的宣南文化和会馆文化研究发现古时候所举办的义馆也很好地体现了志愿精神。有些举子考完试没钱回老家,义馆就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还赠予回去的盘缠。 中国社会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都蕴含着志愿服务的传统因子。

    (二)兴起于60年代学雷锋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社会基于个人积德行善的行为逐渐衰落,而新型集体形式的志愿服务、义务劳动越来越多地涌现。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牡丹江义务垦荒,打出了志愿垦荒队的旗帜。1954年,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成立。突击队提倡8小时之外开展义务劳动,为祖国建设多添砖加瓦。虽然突击队形式上不叫志愿者队伍,但实际上发挥了志愿者的作用。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了全国人民学雷锋的高潮。

    当前社会上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说现在我们用志愿服务取代了学雷锋。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几次会议上专门强调过,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做的愿服务,本质上就是学雷锋,雷锋是中国志愿服务的楷模。最近,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和我们一起在北京市召开了首届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负责人在会议的开幕词和闭幕词都谈到了雷锋。可以说,雷锋不仅是中国志愿者的代表,也是世界志愿者的代表。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志愿精神高度统一,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一脉相承。

     (三)80年代综合包户的探索与创新

    32年前,北京大栅栏街道的老百姓和机关干部,创造了综合包户这一现代志愿服务的鲜活形式,它被称为中国现代意义志愿服务的发端。这既是我们西城区的骄傲,大栅栏街道的骄傲,也是北京市的骄傲。1983年2月,大栅栏街道发起“综合包户”学雷锋活动,辖区单位与孤寡老人签订“综合包户”协议,青年人组织起来为老人提供接力帮扶。“综合包户”确立的“对接+接力”服务模式,使“学雷锋、做好事”实现了常态化、组织化、制度化,是对“学雷锋”的发展和创新。1993年,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志愿服务组织——北京志愿者协会,全市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