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经济步转型升级难在哪?(2)

专家解读:中国经济步转型升级难在哪?(2)

应对挑战 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

干春晖: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需求,中国应该来一次改革开放的2.0版。有人说改革的风险很大,但现在看来,不改革比改革的风险更大,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历史的改革潮流、改革共识已经形成。你继续跟着改革的潮流可能会更安全一些,相反,想停下来阻止改革,可能风险更大。

过去,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个矛盾在新的历史阶段有新的表现,表现为人民群众已经变化、已经升级了的需求结构与不相适应的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中国的供需之间已经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总量上的供不应求来描述了,而是应该从结构的层面上看问题。一方面钢铁、水泥、平板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那些基本的需求,比如说品质高点的奶粉、舒服点的马桶盖等,没有能够得到满足。这里面很重要的是我们供给侧的问题。

张立群:供给侧改革可以说是近期中国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词汇。自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提“供给侧改革”之后,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为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而与之对应的“供给侧”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供给跟不上需求变化的结构性失衡,如今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加强供给侧改革,不仅在于提高“供给量”,更在于优化供给的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供给侧改革已被普遍看作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并有望促进供求关系的调整与平衡。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行,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过剩产能有望逐步化解,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税制改革等供给侧重要管理手段会迸发出更大活力,且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

王勇智:中车这几年的崛起,正是得益于中国制造从“低端”慢慢步入了“高端”。这种变化是企业多年来紧紧扣住“集中优势力量,集中各类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研发实力,瞄准全球行业制高点,深化自主创新”的结果,本质上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牢牢掌握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接下来,企业还将推动技术、品牌、服务全面升级,真正确立高铁技术“引领者”的角色,不仅在业务规模上持续保持全球领先,还要努力为行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作出更大贡献。

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目前已成为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一。但放眼全球竞争大格局,与国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跨国公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南、北车在今年合并重组成中国中车,旨在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也有利于我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统筹全球资源,加快全球布局,全面推进以“转型升级、跨国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战略,努力建成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由我国主导的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新格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