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5)

直面“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5)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期”主题辨析

需要注意的是,葛兰西所说的市民社会,是居于上层建筑领域、介于经济基础和国家暴力机器之间的夹层位置:“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通过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5]7可见,葛兰西认为,领导权(即这里中译的“霸权”,全文同)是在市民社会领域,也即上层建筑的中间层面出现的,而非国家层面——虽然它们之间都是有组织的、相互关联的。虽然“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5]38,然而,一旦国家政权(通过强力机构的设置)建立后,统治集团的工作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前者、也即市民社会领域,在这里,建立自己新的社会领导权,如此方能取得自己的持久合法性。那么,该如何实施呢?方法即在于葛兰西所说的建立自己“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参见上文),来教育和引导在文化上尚处不同历史阶段的大众,主要是根据统治集团的世界观,包括引导大众对统治集团“强加于社会生活的总方向”予以“自发的”首肯[5]7。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职能,显然它所行使的是一种社会领导权(霸权)职能。正如有论者所总结的,“所谓霸权就是葛兰西所说的统计集团行使的‘思想和道德领导权’与‘占支配地位的基本集团强加给社会生活的总体方向’”[6]。换言之,统治集团的工作重心从过去夺取政权时期的政治工作,转移到了市民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文化工作中来。葛兰西指出,这也是现代国家政党(葛兰西有时称之为“现代君主”)所力主的工作重点:“对一切集团而言,政党的作用便是在市民社会行使与国家同样的职能,只不过后者是在政治领域,其综合的程度更高、规模更大而已。”[5]10而且,“精神和道德改革必须同经济改革纲领发生联系——实际上经济改革纲领正是精神和道德改革自我体现的具体方式”[5]95。当然,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替代式“颠倒”或二元论式的“分裂”,而依然遵循历史主义(也即总体辩证法)的原则,因为“根本的历史统一具体来自于国家或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有机关系”[5]35。统治集团也需遵循“历史集团”(也即自然与精神、或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的原则,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后者的一部分。

鉴于市民社会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文化表达,同时也是社会矛盾最突出的呈现平台,为此,知识分子就需要在市民社会领域开展文化斗争。这首先“离不开对过去的批判;目的是破坏和消除对过去的记忆”[5]219,因为“人民群众在世界观转变方面比较缓慢,而且,人民群众世界观的转变永远也不会在以‘纯粹’形式接受新世界观的意义上,而总是且仅仅是在把新世界观当作一种或多或少异质的和稀奇古怪的接合的意义上去改变世界观的”[5]250。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即实践哲学“在开始的时候,不得不呈现出一副论战的和批判的样子,把自己表现成现存的思维方式和现存的具体思想(现存的文化世界)的替代。所以,它首先必须是对‘常识’的一种批判,尽管,在最初它把自身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以便证明‘人人’都是哲学家,因而,也就不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引进到每个人的个人生活中来的问题,而是对已经存在的活动加以革新,并且使之成为‘批判的’这样的问题。然后,就是对从中发展出哲学史的知识分子的哲学的批判”[5]211。可见,批判只是走向“自我意识的第一步”,继而,还需要通过文化上的“领导权”来超越对常识的批判[5]244,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不是让前者成为后者的附属物。那么,哪些机构或组织可成为文化斗争的平台呢?换言之,市民社会的主要载体是什么呢?葛兰西认为,就是学校、教会和媒体等。

总之,正如葛兰西自己所总结的,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系统地对‘领导权’和文化领导要素进行重新估价,以消灭对‘经济决定论’的机械论的和宿命论的观念。其实,最新的实践哲学的根本要素就是关于‘领导权’的历史—政治观”。而这又与他所主张的对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实践哲学体系的理解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思辨哲学,而是绝对历史主义,即“完全摆脱一切先验论和神学痕迹的历史主义”。显然,这正是卢卡奇和柯尔施所强调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辩证法和哲学维度。可见,无论是“辩证法”“哲学”还是“绝对的历史主义”正名工作,都旨在恢复马克思主义本真面貌,即直面“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张秀琴,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卢卡奇.列宁:关于列宁思想统一性的研究[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303.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