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通拥堵开良方
“早晨,你在法国,坐一小时车,到德国了,再坐一小时,就到波兰了。同一个时间点,你在北京朝阳区,坐一小时的车,你在朝阳区,再坐一小时,你还是在朝阳区。”这是网上的一个段子,调侃北京的堵车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设施发展的滞后,交通拥堵已不只是大城市的“专利”,不少中小城市也开始患上拥堵的“城市病”。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1亿辆。其中,汽车1.63亿辆。报告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北京通勤族高峰期每出行1小时,就有30分钟耗费在严重堵车上,折合时间成本每月808元。经济越发达、基本工资越高的城市,因拥堵造成的损失越大。排在北京之后的依次是广州、深圳、上海、大连、天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交通问题,他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指出:“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习近平指出:“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缘于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小汽车来弥补。将来如果能够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个人交通互补,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来发挥作用的交通格局,拥堵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届时各地实施的摇号政策也将终结。以日本东京为例,由于拥有发达的公交网络,民众在出行的时候,虽然拥有更多的小汽车,但还是会首选轨道交通。买小汽车则用在个人的休闲、度假、旅行等方面,这样就形成了小汽车(私家车)交通和公共交通良性分工。
图为: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