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城市病”开良方(4)

习近平为“城市病”开良方(4)

为水源短缺开良方

我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北京市是典型“人多、水少”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来自南水北调。缺水是我国城市的通病。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水资源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到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调研时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习近平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发展思路。落实“以水定城”,首先需要城市管理者思路的转变。其次,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落实。比如管理上,要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技术指南,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测算评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另外,还需要全社会增强水危机意识,节约用水,从每个人做起。习近平视察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时发出倡议:“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是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要通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条红线进行控制,重塑我国人水和谐平衡关系。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