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因素
郑风田
“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课题探讨了北京城乡一体化现状,并参考国内外经验,给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透视。二是调查了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案例,从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出发,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区或村庄,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调查,总结其成功经验,得出具有推广意义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三是剖析城乡发展一体化国内外经验与借鉴。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如下:
其一,城乡一体化是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举措,城乡一体化进展比较好的地区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不平等差距,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以及对政府满意度;2002年以来,北京市的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不同区城乡一体化水平差异较大。在北京市各区中,城乡一体化水平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海淀区、顺义区、大兴区。
其二,北京市现行养老、医疗、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替代率还是相对水平,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最低是乡村养老保险;北京市医疗资源存在城乡配置失衡问题,郊区居民“看病难”,流动人口动态变化加剧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趋势,外来人口就医加重城区医疗资源负担;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度依然很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偏低,随着北京市教育改革的深入,某一特定学校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程度呈下降趋势。
其三, 社区支持农业是有效缓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则是影响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北京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是一群以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高、中等收入以上,关注食物搜寻品、经验品、私人层面信任品属性,特别是注重食物公共层面信任属性的中青年人。
其四,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当前发达国家大城市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相应进程。在解决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协调发展方面,纽约的城市郊区化过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北京市可以从交通、住房、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缓解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借鉴新加坡拥车证制度、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施、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等解决交通拥堵的国际经验,建议北京市采取行政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方式等方面加强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此外,建议北京市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缓解保障性住房需求压力,设计奖惩并行的房屋租赁登记制度,改造棚户区与城中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类别: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郑风田)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依托这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可有效识别影响北京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本市不同地方的比较分析,对目前及将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同时,该成果较为全面地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对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