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融入应提倡“尊重”
刘谦
针对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所面临的差异形态,“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课题认为,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显性制度层面的户籍划分,暗含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文化惯性。传统中国通过宗族组织、乡绅示范、熟人社会,形成对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包裹、个人信誉的民间默认。而在工业化浪潮下,面对经济理性的驱动,便利的空间移动手段, 试图通过地域归属对社会成员进行福利分配、社会管理的方式受到挑战。户籍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当代社会治理制度设计需要与传统社会治理手段矛盾的表现。
第二,对北京市不同类型接纳随迁子女学校的研究表明,随迁子女群体其家庭所持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不同,对应的就学类型不同,社会融入现状上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公立校中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状况,表现为制度层面的融合和教师心态上的疏离;以接纳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则体现为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融合与隔离并存。这一系列细分的差别,显示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其内部差异的多维度与多层次,比如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打工文化与市民心态、地方文化与京城底蕴等社会文化维度上多面向的文化碰撞。
第三,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又体现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绝大多数来自乡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在谈吐、衣着、交往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尽管面临着制度层面的户籍制度隔绝,但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以及工业理性对劳动分工的要求,使得当代中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础与当代社会的经济理性。
制度与文化是理解社会融合的两个主轴。当代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在户籍制度的区隔之外,涌动着更细分、多维的差异性存在,而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与工业文明的运行逻辑,将成为在承认、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形成新的合作与共生的内在动力,并将不断推动制度层面的改变,带来异质文化相遇模式及其规则的不断演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负责人:刘谦)成果从冲突论、功能论、阐述论等视角出发,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对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审视;对非京籍学生内部社会经济状况分层的关注,视角独到,细分出不同的亚人群,很好地把握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课题提出的跨文化适应模式中“尊重”而不是“同化”,以及“适应”和“认同”等概念,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研究遵循学术规范,学术含量高,研究视野较宽,扎实的中英文文献研究及认真治学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